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移动终端用户安全风险 | 第11-12页 |
1.3 现有终端用户信息保护机制分析 | 第12-15页 |
1.4 论文研究内容与意义 | 第15-16页 |
1.5 论文组织结构 | 第16-17页 |
第二章 移动终端用户身份认证机制研究与实现 | 第17-25页 |
2.1 移动终端用户身份认证问题综述 | 第17-19页 |
2.1.1 移动终端用户的身份认证与鉴权 | 第17页 |
2.1.2 移动互联网下传统HOTP认证框架的适用性 | 第17-18页 |
2.1.3 传统HOTP认证框架介绍 | 第18-19页 |
2.1.4 移动互联网下传统HOTP认证框架的局限性 | 第19页 |
2.2 认证机制核心算法介绍 | 第19-21页 |
2.3 认证机制拓展与完善 | 第21-23页 |
2.3.1 窗口值容错机制 | 第21-22页 |
2.3.2 安全加固机制 | 第22-23页 |
2.4 认证机制安全性分析 | 第23-2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三章 系统设计与实现 | 第25-58页 |
3.1 系统架构设计 | 第25-30页 |
3.1.1 系统总体框架介绍 | 第25-26页 |
3.1.2 系统层次结构介绍 | 第26-27页 |
3.1.3 通信协议介绍 | 第27-28页 |
3.1.4 安全平台功能介绍 | 第28-30页 |
3.2 终端用户鉴权涉及主要组件简介 | 第30-32页 |
3.2.1 终端侧安全组件 | 第30页 |
3.2.2 消息报文控制组件 | 第30页 |
3.2.3 鉴权业务逻辑处理组件 | 第30页 |
3.2.4 数据访问对象(DAO)组件 | 第30页 |
3.2.5 日志管理组件 | 第30-32页 |
3.3 鉴权过程重要安全参数介绍 | 第32-38页 |
3.3.1 应用ID | 第32页 |
3.3.2 应用密钥AppKey | 第32-33页 |
3.3.3 会话ID与认证因子Seed | 第33-35页 |
3.3.4 授权Token | 第35-36页 |
3.3.5 订购伪码PID | 第36-38页 |
3.3.6 消息验证码MAC | 第38页 |
3.4 终端用户鉴权流程 | 第38-47页 |
3.4.1 鉴权流程核心机制 | 第38-39页 |
3.4.2 用户注册流程 | 第39-43页 |
3.4.3 用户订购业务鉴权流程 | 第43-45页 |
3.4.4 用户调用应用能力流程 | 第45-47页 |
3.4.5 鉴权流程总结 | 第47页 |
3.5 相关鉴权技术及算法介绍 | 第47-54页 |
3.5.1 消息完整性保护 | 第47-50页 |
3.5.2 防重放攻击 | 第50-51页 |
3.5.3 防消息过期 | 第51-52页 |
3.5.4 双向鉴权机制 | 第52-53页 |
3.5.5 防SQL注入 | 第53-54页 |
3.6 密钥替换机制 | 第54-57页 |
3.6.1 密钥替换机制介绍 | 第54-55页 |
3.6.2 定时任务-测试态密钥替换结果检查 | 第55-57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四章 系统测试及结果分析 | 第58-71页 |
4.1 安全平台功能测试 | 第58-66页 |
4.1.1 终端注册流程运行情况 | 第58-61页 |
4.1.2 用户业务订购认证流程运行情况 | 第61-65页 |
4.1.3 用户能力调用认证流程运行情况 | 第65-66页 |
4.2 系统性能测试 | 第66-70页 |
4.2.1 测试方案设计 | 第66-67页 |
4.2.2 客户端模拟 | 第67-68页 |
4.2.3 测试方案实施 | 第68-69页 |
4.2.4 测试结果及分析 | 第69-70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1-73页 |
5.1 全文总结 | 第71-72页 |
5.2 下一步工作展望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