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稳定碎石基层裂缝发展规律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1页 |
1.1 课题研究的必要性和意义 | 第14-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1.2.1 半刚性基层裂缝成因及影响因素 | 第15-16页 |
1.2.2 半刚性基层抗裂机理研究 | 第16-17页 |
1.2.3 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抗裂技术研究 | 第17-18页 |
1.2.4 光纤监测在工程中的应用 | 第18-19页 |
1.3 本文所做主要工作 | 第19页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第二章 水稳碎石抗裂性能研究 | 第21-36页 |
2.1 基层结构级配的优化 | 第21-25页 |
2.1.1 主骨料级配的确定 | 第21-23页 |
2.1.2 筛分优化级配 | 第23页 |
2.1.3 水泥及含水量的确定 | 第23-25页 |
2.2 室内试验方法、方案及试验材料 | 第25-31页 |
2.2.1 试验材料 | 第25-26页 |
2.2.2 试验方案 | 第26-27页 |
2.2.3 试验方法 | 第27-31页 |
2.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31-35页 |
2.3.1 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31-32页 |
2.3.2 干缩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32-33页 |
2.3.3 材料的温缩试验结果及数据分析 | 第33-3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三章 水稳碎石基层裂缝监测方法研究 | 第36-47页 |
3.1 裂缝分类 | 第36-37页 |
3.1.1 断裂力学理论下裂缝分类 | 第36-37页 |
3.2 裂缝形成原因 | 第37-38页 |
3.2.1 干缩裂缝形成原因 | 第37-38页 |
3.2.2 温度引起裂缝的原因 | 第38页 |
3.3 光纤传感监测基层裂缝的可行性研究 | 第38-41页 |
3.3.1 室内试验 | 第38-40页 |
3.3.2 可行性分析 | 第40-41页 |
3.4 光纤传感监测基层裂缝的试验设计及方案 | 第41-44页 |
3.4.1 布设方案 | 第41-42页 |
3.4.2 保护光纤方法 | 第42-43页 |
3.4.3 测量方案 | 第43-44页 |
3.5 试验数据采集系统 | 第44-46页 |
3.5.1 分布式光纤应变温度测量系统 | 第44-45页 |
3.5.2 BOTDA基本原理 | 第45-46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四章 水稳碎石基层裂缝发展规律研究 | 第47-61页 |
4.1 A段基层裂缝发展规律 | 第47-51页 |
4.1.1 基层裂缝分布及随时间发展规律 | 第47-50页 |
4.1.2 A段基层裂缝发展速率规律 | 第50-51页 |
4.2 B段基层裂缝空间分布规律 | 第51-53页 |
4.3 C段基层裂缝发展规律 | 第53-57页 |
4.3.1 C段基层裂缝分布规律及随时间发展规律 | 第53-55页 |
4.3.2 C段裂缝沿路线方向不同深度分布规律 | 第55-56页 |
4.3.3 C段基层裂缝发展速率规律 | 第56-57页 |
4.4 D段基层裂缝空间分布规律 | 第57-58页 |
4.5 基层裂缝开裂规律与施工养护的影响关系 | 第58-59页 |
4.5.1 施工方式对裂缝开裂规律的影响 | 第58页 |
4.5.2 级配对裂缝开裂规律的影响 | 第58-59页 |
4.5.3 养护方式对裂缝开裂规律的影响 | 第59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第五章 基层裂缝开裂理论模型 | 第61-68页 |
5.1 开裂模型的基本假设 | 第61-62页 |
5.2 温缩干缩应力公式的推算 | 第62-63页 |
5.3 最大裂缝间距公式 | 第63-64页 |
5.4 裂缝宽度的计算 | 第64-65页 |
5.5 理论模型与监测数据对比分析 | 第65-67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8-70页 |
6.1 结论 | 第68-69页 |
6.2 展望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