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3页 | 
| 1.1 灌注桩后压浆技术发展现状及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 1.2 后压浆技术的优势 | 第11页 | 
| 1.3 研究必要性 | 第11-12页 |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 第二章 桩基静载试验研究 | 第13-53页 | 
| 2.1 试验内容及依据 | 第13-14页 | 
| 2.1.1 试验内容 | 第13页 | 
| 2.1.2 试验依据 | 第13-14页 | 
| 2.2 试验概况 | 第14-18页 | 
| 2.2.1 工程及地质概况 | 第14-15页 | 
| 2.2.2 试桩、锚桩设计参数 | 第15-17页 | 
| 2.2.3 后压浆施工参数 | 第17-18页 | 
| 2.3 试验仪器、设备 | 第18-21页 | 
| 2.3.1 加载系统 | 第18-19页 | 
| 2.3.2 内力测试系统 | 第19-20页 | 
| 2.3.3 反力梁内力监测系统 | 第20页 | 
| 2.3.4 锚桩上拔监测系统 | 第20页 | 
| 2.3.5 后压浆机械设备及管件 | 第20页 | 
| 2.3.6 成孔质量检测系统 | 第20页 | 
| 2.3.7 桩身完整性检测设备 | 第20-21页 | 
| 2.4 静载试验 | 第21-23页 | 
| 2.4.1 加载装置安装调试 | 第21页 | 
| 2.4.2 试验加载及分级 | 第21-22页 | 
| 2.4.3 沉降观测 | 第22页 | 
| 2.4.4 沉降相对稳定标准 | 第22页 | 
| 2.4.5 终止加载条件 | 第22-23页 | 
| 2.4.6 卸载 | 第23页 | 
| 2.5 试验检测及监控 | 第23-26页 | 
| 2.5.1 成孔质量检测 | 第23-24页 | 
| 2.5.2 检测锚桩、试桩的完整性 | 第24页 | 
| 2.5.3 反力梁应力监测 | 第24页 | 
| 2.5.4 后压浆施工监控 | 第24-25页 | 
| 2.5.5 锚桩上拔监测 | 第25-26页 | 
| 2.6 试验数据处理及汇总 | 第26-28页 | 
| 2.6.1 桩顶沉降 | 第26页 | 
| 2.6.2 桩身轴力 | 第26-27页 | 
| 2.6.3 桩侧阻力 | 第27页 | 
| 2.6.4 桩端阻力 | 第27-28页 | 
| 2.7 试验成果分析 | 第28-34页 | 
| 2.7.1 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 | 第28-29页 | 
| 2.7.2 桩身轴力、桩侧阻力和桩端阻力分析 | 第29-31页 | 
| 2.7.3 后压浆工艺桩(试桩 4)剖析结果 | 第31-32页 | 
| 2.7.4 后压浆施工完成后对灌注桩承载力影响效果分析 | 第32-34页 | 
| 2.8 现场试验与数值计算对比分析 | 第34-51页 | 
| 2.8.1 仿真软件 | 第34页 | 
| 2.8.2 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34-42页 | 
| 2.8.3 Q—S曲线对比分析 | 第42-44页 | 
| 2.8.4 桩身轴力对比分析 | 第44-48页 | 
| 2.8.5 桩侧摩阻力对比分析 | 第48-51页 | 
| 2.8.6 分析结果 | 第51页 | 
| 2.9 钻孔灌注后压浆施工前后承载力对比 | 第51-53页 | 
| 第三章 依托工程监控应用研究 | 第53-75页 | 
| 3.1 桥梁桩基后压浆应用情况 | 第53页 | 
| 3.2 沉降观测点布置 | 第53-55页 | 
| 3.2.1 观测点布置原则 | 第53页 | 
| 3.2.2 沉降观测点的布置 | 第53-55页 | 
| 3.3 沉降观测原则及周期 | 第55页 | 
| 3.3.1 沉降观测原则 | 第55页 | 
| 3.3.2 观测周期 | 第55页 | 
| 3.4 观测结果 | 第55-75页 | 
| 第四章 主要结论 | 第75-76页 | 
| 参考文献 | 第76-79页 |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