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科学总论论文--民族学论文--民族性、民族心理论文

少数民族新生代农民工民族认同的差异与建构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页
第一章 绪论第9-22页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第9-11页
        一、选题背景第9-10页
        二、研究意义第10-11页
    第二节 相关学术史和研究动态、文献综述第11-18页
        一、国内相关文献研究及动态第11-14页
        二、国外相关文献研究和动态第14-18页
    第三节 研究方法第18-20页
        一、矛盾分析法第18-19页
        二、利益分析法第19页
        三、比较法第19页
        四、个案法和文献资料相结合的方法第19-20页
    第四节 拟创新之处与不足第20-22页
        一、拟创新之处第20-21页
        二、不足之处第21-22页
第二章 少数民族农民工民族认同的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与评述第22-33页
    第一节 研究对象和相关概念界定第22-24页
        一、研究对象第22页
        二、概念界定第22-24页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民族认同的相关理论第24-27页
        一、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矛盾观第24-25页
        二、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认同观第25-26页
        三、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发展观第26-27页
    第三节 国外民族认同问题的相关理论第27-30页
        一、民族历史识别意义上的原生论和工具论第27-28页
        二、民族现实存在意义上的分离主义理论和同化主义理论第28-29页
        三、民族未来发展视野上的多元文化主义论、文明冲突论和后民族结构论第29-30页
    第四节 民族认同理论发展的启示第30-33页
        一、民族认同一直是在与民族斥异的对立中不断发展的第30-31页
        二、民族认同的关注焦点呈现出从立足现实到面向未来的转化第31页
        三、民族理论的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受到文化软实力的制约第31-32页
        四、马克思主义民族认同理论对世界民族认同理论的影响第32-33页
第三章 少数民族新生代农民工民族认同的差异分析第33-50页
    第一节 少数民族新生代农民工民族认同差异的当代观测第33-38页
        一、民族身份归属认同差异观测第35-36页
        二、经济利益认同差异观测第36页
        三、文化认同和公共文化参与差异观测第36-37页
        四、政治制度认同和政治参与差异观测第37-38页
    第二节 少数民族新生代农民工民族认同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第38-44页
        一、自然因素第38-40页
        二、经济因素第40-42页
        三、民族文化和心理因素第42-43页
        四、政治因素第43-44页
    第三节 少数民族新生代农民工民族认同差异的马克思主义视域分析第44-50页
        一、差异的矛盾分析第44-46页
        二、差异产生与消弭的利益动力分析第46-50页
第四章 少数民族新生代农民工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建构第50-60页
    第一节 少数民族新生代农民工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的现实意义第50-52页
        一、是化解少数民族新生代农民工民族认同各层次间现实冲突的理论前提第50-51页
        二、是整合少数民族新生代农民工与各族群众间利益关系的现实纽带第51-52页
        三、是少数民族新生代农民工参与社会管理、融入城市生活的精神支撑第52页
    第二节 提升少数民族新生代农民工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原则遵循第52-56页
        一、坚持利益调整和理想信念教育的统一第52-54页
        二、坚持借鉴经验教训和防止妄自菲薄的统一第54-55页
        三、坚持人民内部民主和对少数反动派专政的统一第55-56页
        四、维护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国际话语权第56页
    第三节 少数民族新生代农民工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建构路径第56-60页
        一、提升少数民族新生代农民工的经济地位第56-57页
        二、保障少数民族新生代农民工的政治参与第57-58页
        三、增进少数民族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交流第58-59页
        四、推进嵌入式社区共同体建设第59-60页
结语第60-62页
参考文献第62-64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情况第64-66页
致谢第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竹元素在中式餐饮企业品牌形象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下一篇:多能源供给体系农业大棚控制系统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