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9-16页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3页 |
四、论文创新和不足 | 第13-14页 |
五、相关概念的厘定 | 第14-16页 |
第一章 当前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 第16-23页 |
第一节 当前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及其教育状况的问卷调查 | 第16-17页 |
一、问卷设计 | 第16-17页 |
二、问卷调查实施 | 第17页 |
第二节 当前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状况分析 | 第17-20页 |
一、当前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积极进展 | 第17-18页 |
二、当前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8-20页 |
三、当前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0页 |
第三节 当前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20-23页 |
一、教育原则、环节及内容不科学 | 第20-21页 |
二、教育形式单一、教学方法陈旧 | 第21页 |
三、教育途径不全面 | 第21-23页 |
第二章 增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实效性的基本原则和主要环节 | 第23-28页 |
第一节 增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实效性的基本原则 | 第23-24页 |
一、坚持教育过程的长期性和短期性相协同原则 | 第23页 |
二、坚持教育方法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相协同原则 | 第23-24页 |
三、坚持教育和管理相协同原则 | 第24页 |
第二节 增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实效性的主要环节 | 第24-28页 |
一、增强大学生生态文明的认知教育 | 第24-25页 |
二、增强大学生生态文明的情感教育 | 第25-26页 |
三、增强大学生生态文明的意志教育 | 第26页 |
四、增强大学生生态文明的行为教育 | 第26-28页 |
第三章 增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实效性的方法和途径 | 第28-37页 |
第一节 探索增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实效性的有效方法 | 第28-30页 |
一、满足主体能动性的自我教育方法 | 第28-29页 |
二、满足环境多样性的氛围教育方法 | 第29页 |
三、满足社会信息化的网络教育方法 | 第29-30页 |
第二节 探索增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实效性的课程教育途径 | 第30-32页 |
一、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 | 第30-31页 |
二、发挥选修课和专业课的扩展和渗透作用 | 第31页 |
三、发挥现代科技手段在课程教育中的作用 | 第31-32页 |
第三节 探索增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实效性的非课程教育途径 | 第32-37页 |
一、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教育 | 第32-33页 |
二、大力建设校园生态文化 | 第33-34页 |
三、充分发挥高校社团组织的重要作用 | 第34-35页 |
四、加强网络生态文明教育阵地建设 | 第35-37页 |
结语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39页 |
附录:当前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及其教育现状调查问卷 | 第39-4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 第42-43页 |
致谢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