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8-26页 |
1.1 肿瘤治疗概述 | 第8页 |
1.2 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广泛应用 | 第8-11页 |
1.2.1 药物载体和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 | 第8-10页 |
1.2.2 基因治疗方面的应用 | 第10-11页 |
1.3 多功能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的构造 | 第11-23页 |
1.3.1 纳米载体的提出及其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 第11-16页 |
1.3.2 肿瘤靶向机制 | 第16-18页 |
1.3.3 特异刺激响应性分子开关的设计 | 第18-23页 |
1.4 本文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 第23-24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23页 |
1.4.2 主要内容 | 第23-24页 |
1.5 本文创新点 | 第24-26页 |
2 双响应性中空纳米介孔硅药物递送系统的制备与表征 | 第26-46页 |
2.1 引言 | 第26-28页 |
2.2 实验材料 | 第28页 |
2.2.1 主要试剂 | 第28页 |
2.2.2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8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8-32页 |
2.3.1 介孔硅纳米载体的合成 | 第28-30页 |
2.3.2 介孔硅,蛋黄型-介孔硅,中空介孔硅的TEM电镜表征 | 第30页 |
2.3.3 双响应性中空硅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的构建 | 第30-32页 |
2.3.4 双响应性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的表征 | 第32页 |
2.4 实验结果及讨论 | 第32-43页 |
2.4.1 扫描和透射电镜表征 | 第32-35页 |
2.4.2 小角度XRD分析 | 第35页 |
2.4.3 傅里叶近红外光谱分析(FTIR) | 第35-37页 |
2.4.4 动态光散射和Zeta电位分析 | 第37-38页 |
2.4.5 比表面积及孔隙度分析 | 第38-39页 |
2.4.6 热重分析检测 | 第39页 |
2.4.7 荧光分析法测定载药量 | 第39-41页 |
2.4.8 双响应性中空硅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的释放特性 | 第41-4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3-46页 |
3 体外生物学评价 | 第46-64页 |
3.1 引言 | 第46页 |
3.2 实验材料 | 第46-47页 |
3.2.1 实验细胞 | 第46页 |
3.2.2 主要试剂 | 第46-47页 |
3.2.3 主要仪器设备 | 第47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47-50页 |
3.3.1 肝癌细胞和内皮细胞的体外培养 | 第47页 |
3.3.2 功能化中空纳米介孔硅颗粒的细胞内吞效率评估 | 第47-49页 |
3.3.3 细胞活性检测 | 第49页 |
3.3.4 激光共聚焦观察肝癌细胞的凋亡特征 | 第49-50页 |
3.3.5 流式细胞仪定量统计细胞凋亡状况 | 第50页 |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0-61页 |
3.4.1 肝癌细胞对纳米颗粒内吞机制的评估 | 第50-56页 |
3.4.2 还原/pH双重刺激响应性纳米药物递送系统诱导的细胞凋亡 | 第56-6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1-64页 |
4 动物体内疗效评估及生物学评价 | 第64-74页 |
4.1 引言 | 第64页 |
4.2 实验材料 | 第64页 |
4.2.1 主要试剂 | 第64页 |
4.2.2 主要仪器设备 | 第64页 |
4.2.3 实验动物及细胞 | 第64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64-66页 |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66-7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5 结论及后续工作建议 | 第74-76页 |
致谢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4页 |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