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引言 | 第10-11页 |
1.2 选题依据和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1-13页 |
1.3 深部围岩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3.1 国内外发展历程 | 第14页 |
1.3.2 深部围岩冲击地压机理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4-15页 |
1.3.3 冲击岩体加卸荷试验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4 冲击煤岩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6-17页 |
1.4 本文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7-18页 |
1.4.1 本文研究的内容 | 第17页 |
1.4.2 本文研究的方法 | 第17-18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18-20页 |
第2章 矩形巷道围岩应力解析解 | 第20-26页 |
2.1 映射函数的求解 | 第20-22页 |
2.2 曲线坐标中巷道围岩应力 | 第22-24页 |
2.3 直角坐标中矩形巷道围岩应力 | 第24-2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3章 深部矩形巷道脆性煤岩力学特性研究 | 第26-38页 |
3.1 深部的定义 | 第26-27页 |
3.1.1 深部的界定 | 第26-27页 |
3.1.2 围岩压力定义 | 第27页 |
3.2 深部岩体的特性 | 第27-29页 |
3.2.1 深部岩体的基本特性 | 第27-28页 |
3.2.2 深部岩体的本构特性 | 第28-29页 |
3.2.3 深部岩体的强度特性 | 第29页 |
3.3 深部岩体卸荷力学特性 | 第29-30页 |
3.4 适合深部岩体的强度准则 | 第30-34页 |
3.4.1 强度准则的探究 | 第30页 |
3.4.2 Mohr-Coulomb强度准则 | 第30-32页 |
3.4.3 八面体强度准则 | 第32-33页 |
3.4.4 Griffith强度准则 | 第33-34页 |
3.5 三种强度准则的比较 | 第34-35页 |
3.6 数值模拟中煤岩本构关系 | 第35页 |
3.7 数值模拟中地应力瞬间卸荷的强度准则 | 第35-36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第4章 深部矩形巷道围岩瞬间卸荷动态响应数值模拟 | 第38-54页 |
4.1 有限差分软件Flac 3D简介 | 第38-39页 |
4.2 工程实例概况 | 第39-43页 |
4.2.1 煤岩物理力学参数 | 第40-41页 |
4.2.2 煤岩冲击倾向性鉴定 | 第41-42页 |
4.2.3 初始地应力的确定 | 第42-43页 |
4.3 瞬间卸荷 | 第43-45页 |
4.3.1 瞬间卸荷的定义 | 第44页 |
4.3.2 瞬间卸荷在工程中的应用 | 第44-45页 |
4.4 模型的建立 | 第45-47页 |
4.4.1 网格尺寸的要求 | 第46页 |
4.4.2 初始地应力场的模拟 | 第46页 |
4.4.3 模型边界的处理 | 第46-47页 |
4.5 数值模拟中各项参数的确定 | 第47-48页 |
4.6 巷道开挖的模拟 | 第48页 |
4.7 模拟方法及过程 | 第48页 |
4.8 模拟结果及分析验证 | 第48-52页 |
4.9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第5章 矩形巷道开挖瞬间卸荷动态效应的影响因素 | 第54-60页 |
5.1 地应力 | 第54-55页 |
5.2 开挖面积 | 第55页 |
5.2.1 瞬间卸荷响应的显著性 | 第55页 |
5.3 高宽比 | 第55-57页 |
5.4 距掌子面距离 | 第57页 |
5.5 卸荷时间 | 第57-58页 |
5.6 预防瞬间卸荷损伤的措施 | 第58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0-62页 |
致谢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0页 |
作者简介 | 第7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 第70-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