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缩略符号说明 | 第7-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32页 |
1.1 生物毒素与食品安全 | 第12-15页 |
1.1.1 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的概述 | 第12-13页 |
1.1.2 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的危害和毒性机理 | 第13-14页 |
1.1.3 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的食品安全现状 | 第14-15页 |
1.2 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的检测进展 | 第15-17页 |
1.2.1 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的检测标准 | 第15-16页 |
1.2.2 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的检测现状 | 第16-17页 |
1.2.3 现有检测方法的评价 | 第17页 |
1.3 核酸适配体技术 | 第17-26页 |
1.3.1 概述 | 第17-19页 |
1.3.2 核酸适配体技术的研究进展 | 第19-22页 |
1.3.3 核酸适配体的SELEX筛选 | 第22-25页 |
1.3.4 核酸适配体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方法的应用 | 第25-26页 |
1.4 时间分辨荧光分析技术 | 第26-30页 |
1.4.1 概述 | 第26页 |
1.4.2 时间分辨荧光分析技术的原理 | 第26-28页 |
1.4.3 新型时间分辨荧光分析技术的发展 | 第28-30页 |
1.5 立题的目的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30-32页 |
1.5.1 立题的目的意义 | 第30页 |
1.5.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30-32页 |
第二章 特异性识别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A核酸适配体的筛选 | 第32-50页 |
2.1 前言 | 第32-33页 |
2.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33-34页 |
2.2.1 主要材料与试剂 | 第33页 |
2.2.2 主要设备与仪器 | 第33页 |
2.2.3 随机ssDNA文库和引物 | 第33-34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34-39页 |
2.3.1 磁珠固定SEA | 第34页 |
2.3.2 体外筛选SEA单链核苷酸适配体 | 第34-37页 |
2.3.3 适配体的克隆、测序及结构分析 | 第37-38页 |
2.3.4 结合力实验和解离常数的测定 | 第38页 |
2.3.5 特异性实验 | 第38页 |
2.3.6 基于适配体识别的SEA荧光分析检测 | 第38-39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39-48页 |
2.4.1 SEA包被磁珠的表征 | 第39-40页 |
2.4.2 PCR扩增条件优化 | 第40页 |
2.4.3 体外筛选特异性结合SEA的ssDNA适配体 | 第40-41页 |
2.4.4 测序结果的分析 | 第41-45页 |
2.4.5 亲和力分析 | 第45页 |
2.4.6 特异性分析 | 第45-47页 |
2.4.7 基于适配体荧光分析检测牛奶样品中的SEA | 第47-4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三章 特异性识别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C1 核酸适配体的筛选 | 第50-64页 |
3.1 前言 | 第50-51页 |
3.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51-52页 |
3.2.1 主要材料与试剂 | 第51页 |
3.2.2 主要设备与仪器 | 第51页 |
3.2.3 随机ssDNA文库和引物 | 第51-52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52-53页 |
3.3.1 靶标的固定 | 第52页 |
3.3.2 特异性结合SEC1 的核苷酸适配体的筛选 | 第52页 |
3.3.3 适配体的克隆、测序及结构分析 | 第52页 |
3.3.4 结合力实验和解离常数的测定 | 第52页 |
3.3.5 特异性实验 | 第52-53页 |
3.3.6 基于适配体识别的荧光法定量检测复原乳中SEC1 | 第53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53-62页 |
3.4.1 磁珠固定SEC1 的表征 | 第53-54页 |
3.4.2 SEC1 ssDNA适配体的体外扩增 | 第54-55页 |
3.4.3 SEC1 适配体筛选轮数的确定 | 第55-56页 |
3.4.4 SEC1 适配体测序结果的分析 | 第56-59页 |
3.4.5 SEC1 适配体Kd值的测定 | 第59-60页 |
3.4.6 SEC1 适配体的特异性分析 | 第60-61页 |
3.4.7 基于适配体的SEC1 实际样品检测 | 第61-6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第四章 高灵敏时间分辨荧光纳米探针的制备及其在蓖麻毒素检测中的应用研究 | 第64-77页 |
4.1 前言 | 第64-65页 |
4.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65-66页 |
4.2.1 主要材料与试剂 | 第65页 |
4.2.2 主要设备与仪器 | 第65-66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66-67页 |
4.3.1 KGdF4:Eu3+纳米颗粒的合成 | 第66页 |
4.3.2 亲和素修饰KGd F4:Eu3+纳米颗粒的制备 | 第66页 |
4.3.3 核酸适配体-KGd F4:Eu3+纳米颗粒荧光探针的组装 | 第66页 |
4.3.4 GO的制备 | 第66-67页 |
4.3.5 基于FRET的均相分析法测定食品样品中的蓖麻毒素 | 第67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67-76页 |
4.4.1 纳米材料的表征 | 第67-71页 |
4.4.2 荧光探针与GO间的竞争性FRET检测模式 | 第71-72页 |
4.4.3 适配体-荧光纳米颗粒生物探针组装的优化 | 第72-73页 |
4.4.4 基于适配体测定饮用水中的蓖麻毒素 | 第73-74页 |
4.4.5 检测方法的特异性和稳定性研究 | 第74-7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第五章 基于多色时间分辨荧光分析法同时检测三种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 | 第77-90页 |
5.1 前言 | 第77-78页 |
5.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78-79页 |
5.2.1 主要材料与试剂 | 第78页 |
5.2.2 主要设备与仪器 | 第78-79页 |
5.3 实验方法 | 第79页 |
5.3.1 多色镧系掺杂KGdF4纳米颗粒的合成 | 第79页 |
5.3.2 适配体-KGdF4:Ln3+多色荧光纳米探针的制备 | 第79页 |
5.3.3 GO的合成 | 第79页 |
5.3.4 基于时间分辨荧光共振能量转移同时检测三种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 | 第79页 |
5.4 结果和讨论 | 第79-88页 |
5.4.1 GO猝灭多色时间分辨荧光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的原理 | 第79-80页 |
5.4.2 时间分辨荧光纳米颗粒和GO的表征 | 第80-84页 |
5.4.3 利用多色时间分辨荧光纳米探针和GO同时检测SEA、SEB和SEC1 | 第84-87页 |
5.4.4 特异性分析 | 第87页 |
5.4.5 本方法在纯牛奶中肠毒素的检测应用 | 第87-88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8-90页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第90-92页 |
主要结论 | 第90-91页 |
展望 | 第91-92页 |
本论文创新点 | 第92-93页 |
致谢 | 第93-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103页 |
附录: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