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 英文摘要 | 第4页 | 
| 第一章 研究概述 | 第7-11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7-8页 | 
| 1.1.1 教师教育的重要性 | 第7页 | 
| 1.1.2 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必要性 | 第7-8页 | 
| 1.1.3 物理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可行性 | 第8页 | 
| 1.1.4 教师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TPACK)概念的提出 | 第8页 | 
| 1.2 研究内容 | 第8-9页 | 
| 1.3 研究意义 | 第9页 | 
| 1.4 研究方法 | 第9-11页 |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1-18页 | 
| 2.1 TPACK框架的发展 | 第11-14页 | 
| 2.2 TPACK测量工具的发展 | 第14-15页 | 
| 2.3 TPACK发展策略研究 | 第15-16页 | 
| 2.4 TPACK发展境脉研究 | 第16页 | 
| 2.5 具体学科中的TPACK研究 | 第16-17页 | 
| 2.6 物理学科教师的TPACK研究 | 第17-18页 | 
| 第三章 物理师范生TPACK发展现状测量 | 第18-38页 | 
| 3.1 数据收集过程 | 第18页 | 
| 3.2 量表的设计与实施 | 第18-26页 | 
| 3.2.1 调查对象的选取 | 第18-19页 | 
| 3.2.2 量表的编制 | 第19-20页 | 
| 3.2.3 量表的发放与回收 | 第20页 | 
| 3.2.4 量表的信度与效度分析 | 第20-25页 | 
| 3.2.5 调查结果分析 | 第25-26页 | 
| 3.3 测试的设计与实施 | 第26-31页 | 
| 3.3.1 测试对象的选取 | 第26页 | 
| 3.3.2 测试题的编制 | 第26-27页 | 
| 3.3.3 测试的实施 | 第27页 | 
| 3.3.4 测试结果分析 | 第27-31页 | 
| 3.4 视频资料的收集与分析 | 第31-36页 | 
| 3.4.1 视频资料的收集 | 第31页 | 
| 3.4.2 视频分析的工具 | 第31页 | 
| 3.4.3 视频资料的编码 | 第31-34页 | 
| 3.4.4 视频资料的分析结果 | 第34-36页 | 
| 3.5 物理师范生TPACK测量结果对比 | 第36-38页 | 
| 3.5.1 三种测量方式结果对比 | 第36页 | 
| 3.5.2 自我评价结果分析 | 第36页 | 
| 3.5.3 客观测评结果分析 | 第36-38页 | 
| 第四章 物理师范生TPACK发展现状及生成路径 | 第38-43页 | 
| 4.1 物理师范生TPACK发展现状分析 | 第38-39页 | 
| 4.1.1 学科教学法知识(CK、PK、PCK)现状分析 | 第38页 | 
| 4.1.2 技术知识(TK)现状分析 | 第38页 | 
| 4.1.3 技术整合知识(TPK、TCK、TPACK)现状分析 | 第38-39页 | 
| 4.2 物理师范生TPACK生成路径分析 | 第39-43页 | 
| 4.2.1 物理师范生TPACK生成模型的构建 | 第39页 | 
| 4.2.2 假设及说明 | 第39-40页 | 
| 4.2.3 结构方程模型修正与假设检验 | 第40-41页 | 
| 4.2.4 物理师范生TPACK生成路径分析 | 第41-43页 | 
| 第五章 物理师范生TPACK的发展策略 | 第43-48页 | 
| 5.1 加大技术投资,提供丰富的技术环境 | 第43-44页 | 
| 5.2 制定相关政策,保障良好的人文环境 | 第44页 | 
| 5.3 设立物理教育技术课程,加强TPACK理解 | 第44-45页 | 
| 5.4 创设互动学习环境,促进TPACK观摩 | 第45页 | 
| 5.5 开展教育实习活动,深化TPACK实践 | 第45页 | 
| 5.6 完善评价环节,增进TPACK反思 | 第45-46页 | 
| 5.7 调整课程体系,完善TPACK结构 | 第46-48页 | 
| 第六章 研究的局限性与未来研究 | 第48-49页 | 
| 6.1 研究局限性 | 第48页 | 
| 6.2 未来研究的展望 | 第48-49页 | 
| 结论 | 第49-50页 |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 附录 | 第53-58页 | 
| 后记 | 第58-59页 |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