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前套平原地区的城镇聚落与社会发展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9-15页 |
(一) 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二) 文献综述与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 前套平原及其地理位置界定 | 第10-11页 |
2. 清代内蒙古地区城镇的相关研究 | 第11-12页 |
3. 清代前套平原城镇的相关研究 | 第12-14页 |
(三) 研究方法及主要内容 | 第14-15页 |
一、前套平原的历史沿革 | 第15-17页 |
二、城镇聚落形成的前提 | 第17-28页 |
(一) 自然地理环境 | 第17-19页 |
1. 充足的水源 | 第18页 |
2. 肥沃的冲积平原 | 第18-19页 |
(二) 清统治政策 | 第19-28页 |
1. 政治政策 | 第20-22页 |
2. 农业政策 | 第22-24页 |
3. 商业政策 | 第24-25页 |
4. 移民政策 | 第25-28页 |
三、城镇聚落形态的形成与发展 | 第28-60页 |
(一) 土地开发与农业发展 | 第28-32页 |
1. 土地规模扩大 | 第29-30页 |
2. 粮食产量提高 | 第30-32页 |
(二) 人口数量增加及城镇规模扩大 | 第32-47页 |
1. 人口数量增加 | 第32-39页 |
(1) 土著蒙古人口 | 第32-33页 |
(2) 外来移民 | 第33-35页 |
(3) 人口发展特征 | 第35-39页 |
2. 城镇规模扩大 | 第39-47页 |
(三) 商业发展 | 第47-55页 |
1. 承前启后的朝贡贸易 | 第47-50页 |
2. 旅蒙商贸易 | 第50-54页 |
3. 商业发展特点 | 第54-55页 |
(四) 交通完善 | 第55-60页 |
1. 陆路交通 | 第56-57页 |
2. 水路交通 | 第57-60页 |
四、城镇聚落内部的社会功能 | 第60-68页 |
(一) 教育功能 | 第60-64页 |
1. 义学、官学、书院的创建与发展 | 第60-62页 |
2. 教育机构的特点 | 第62-64页 |
(二) 社会保障功能 | 第64-68页 |
1. 城镇对周边村落的赈灾救济 | 第64-65页 |
2. 城镇的慈善事业 | 第65-68页 |
结语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