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律帝国”中追问合法性问题
摘要 | 第6-10页 |
abstract | 第10-14页 |
导论:德沃金的“态度” | 第17-39页 |
第一节 本文主旨 | 第17-24页 |
第二节 论证脉络 | 第24-29页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第29-39页 |
第一章 法律是什么 | 第39-59页 |
第一节 法律的概念 | 第39-45页 |
一 本质之法 | 第39-41页 |
二 实证之法 | 第41-44页 |
三 现实之法 | 第44-45页 |
第二节 语义学之刺 | 第45-53页 |
一 恶法亦法 | 第47-50页 |
二 疑难案件 | 第50-53页 |
第三节 拔出语义学之刺 | 第53-59页 |
一 语言之灵活性 | 第53-56页 |
二 争议之理论性 | 第56-59页 |
第二章 建构性诠释 | 第59-85页 |
第一节 与合法性问题的关联 | 第59-61页 |
第二节 诠释性概念 | 第61-66页 |
一 诠释性态度 | 第61-62页 |
二 诠释之类型 | 第62-66页 |
第三节 诠释与意图 | 第66-76页 |
一 还原与给予 | 第66-69页 |
二 局内与局外 | 第69-73页 |
三 诠释的阶段 | 第73-76页 |
第四节 建构性诠释回应质疑 | 第76-82页 |
一 回应语义理论 | 第77-79页 |
二 回应怀疑主义 | 第79-82页 |
第五节 正义作为诠释性概念 | 第82-85页 |
第三章 建构性诠释与法律的概念 | 第85-117页 |
第一节 概念之演进 | 第85-96页 |
一 前诠释阶段:共识之平台 | 第85-88页 |
二 诠释之阶段:法律之寓意 | 第88-92页 |
三 后诠释阶段:寓意之延伸 | 第92-96页 |
第二节 法律之寓意 | 第96-107页 |
一 界限与规则 | 第97-100页 |
二 合法性寓意 | 第100-103页 |
三 分离的消解 | 第103-107页 |
第三节 因袭主义、实用主义和作为整体性的法 | 第107-117页 |
一 因袭主义 | 第108-111页 |
二 实用主义 | 第111-114页 |
三 作为整体性的法 | 第114-117页 |
第四章 何谓正当之法 | 第117-167页 |
第一节 立法原则 | 第117-147页 |
一 合意之问题 | 第117-126页 |
二 第四种美德 | 第126-133页 |
三 联合之义务 | 第133-143页 |
四 原则共同体 | 第143-147页 |
第二节 裁判原则 | 第147-167页 |
一 合法性裁判 | 第149-151页 |
二 文学之类比 | 第151-155页 |
三 赫拉克勒斯 | 第155-162页 |
四 整体之诠释 | 第162-167页 |
结语:德沃金的“遗产” | 第167-171页 |
参考文献 | 第171-183页 |
附录:重要译名对照表 | 第183-184页 |
致谢 | 第184-18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学术论文 | 第1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