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铁路运输论文--特种铁路论文--地下铁路论文

地铁地下结构抗震理论分析与应用研究

第1章 绪论第10-27页
    1.1 课题背景第10-11页
    1.2 地下结构的震害特征第11-12页
    1.3 地下结构抗震分析方法综述第12-23页
        1.3.1 静力法或拟静力法第13-20页
        1.3.2 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法第20-23页
    1.4 地铁地下结构抗震分析存在的关键问题第23-25页
        1.4.1 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分析模型第23-24页
        1.4.2 地铁地下结构地震破坏模式和抗震性能的评估方法第24-25页
    1.5 本文研究内容及目标第25-27页
第2章 粘弹性静-动力统一人工边界研究第27-60页
    2.1 引言第27-28页
    2.2 粘性动力人工边界第28-29页
    2.3 粘弹性动力人工边界第29-36页
        2.3.1 二维粘弹性动力人工边界第29-32页
        2.3.2 三维粘弹性动力人工边界第32-35页
        2.3.3 粘弹性动力人工边界小结第35-36页
    2.4 粘弹性静-动力统一人工边界第36-59页
        2.4.1 半无限空间自由表面上受法向集中力作用问题第37-39页
        2.4.2 半无限空间自由表面上受切向集中力作用问题第39-42页
        2.4.3 三维粘弹性静-动力统一人工边界第42-43页
        2.4.4 三维问题数值算例第43-50页
        2.4.5 二维粘弹性静-动力统一人工边界第50-51页
        2.4.6 二维问题数值算例第51-59页
    2.5 结论第59-60页
第3章 结构-地基系统静-动力联合分析模型及其实现第60-75页
    3.1 引言第60-61页
    3.2 粘弹性人工边界上的波动输入方法第61-64页
    3.3 粘弹性静-动力统一人工边界上的静力边界条件第64-66页
    3.4 粘弹性人工边界的有限元实现方法第66-67页
    3.5 辅助程序 VSBC 简介第67-70页
    3.6 算例第70-74页
        3.6.1 线弹性波动输入问题算例第70-73页
        3.6.2 结构-地基系统静-动力联合分析算例第73-74页
    3.7 结论第74-75页
第4章 地铁地下结构地震反应时程分析研究第75-103页
    4.1 引言第75-76页
    4.2 地铁车站 S1 地震反应特性分析第76-84页
        4.2.1 计算模型及参数第76-78页
        4.2.2 地震反应分析第78-82页
        4.2.3 结构埋深的影响第82-84页
    4.3 地铁车站 X1 地震反应特性分析第84-89页
        4.3.1 计算模型及参数第84-85页
        4.3.2 地震反应分析第85-89页
    4.4 盾构隧道地震反应分析第89-102页
        4.4.1 计算模型及参数第89-90页
        4.4.2 并行隧道距离的影响第90-95页
        4.4.3 衬砌材料性质的影响第95-98页
        4.4.4 衬砌厚度的影响第98-101页
        4.4.5 衬砌变形反应分析第101-102页
    4.5 结论第102-103页
第5章 地铁地下结构抗震分析的Push-over 方法第103-124页
    5.1 引言第103-104页
    5.2 基于土-结构相互作用有限元分析的拟静力方法第104-112页
        5.2.1 计算模型及参数第104-105页
        5.2.2 自由场变形的模拟第105-107页
        5.2.3 地下结构-地基相互作用拟静力分析第107-112页
    5.3 地下结构抗震分析的Push-over 方法第112-116页
        5.3.1 地面峰值相对位移的确定第113-114页
        5.3.2 水平等效惯性加速度沿深度的分布形式第114页
        5.3.3 地下结构破坏的容许标准第114-115页
        5.3.4 地下结构Push-over 方法与地震系数法的区别第115-116页
    5.4 北京市地铁5 号线崇文门站抗震分析第116-123页
        5.4.1 计算模型及参数第116-119页
        5.4.2 土-结构相互作用的静-动力联合分析第119-120页
        5.4.3 Push-over 分析第120-123页
    5.5 结论第123-124页
第6章 Rayleigh 波作用下地下结构的动力反应分析第124-137页
    6.1 引言第124-125页
    6.2 弹性半无限空间中的Rayleigh 波场第125-127页
    6.3 Rayleigh 波的输入方法第127-134页
        6.3.1 等效节点荷载计算方法第129页
        6.3.2 Rayleigh 波输入方法的精度验证第129-134页
    6.4 Rayleigh 波作用下地下结构动力反应分析第134-136页
    6.5 结论第136-137页
第7章 结论与展望第137-140页
    7.1 本文主要工作及成果第137-139页
    7.2 研究展望第139-140页
参考文献第140-147页
致谢与声明第147-148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148-149页

论文共14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单摄像头视频序列匹配的车辆测速方法研究
下一篇:海南省老龄服务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