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英文摘要 | 第5页 |
图录 | 第10-15页 |
1 绪论 | 第15-25页 |
1.1 论文选题 | 第15-20页 |
1.1.1 论文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 第16-17页 |
1.1.2 论文研究的范围和内容 | 第17-20页 |
1.1.3 课题研究现状 | 第20页 |
1.2 论文研究方法及其框架 | 第20-25页 |
1.2.1 理论及方法基础 | 第21-23页 |
1.2.2 论文调研情况 | 第23-24页 |
1.2.3 论文工作框架 | 第24-25页 |
2 巴渝古镇聚居形态的原理概述 | 第25-35页 |
2.1 古镇聚居的基本概念 | 第25-27页 |
2.1.1 人类聚居 | 第25-26页 |
2.1.2 古镇聚居 | 第26-27页 |
2.2 巴渝古镇聚居形态的概念、分类与构成要素 | 第27-29页 |
2.2.1 古镇聚居形态及其分类 | 第27-28页 |
2.2.2 聚居形态的要素构成 | 第28-29页 |
2.2.3 聚居形态要素的相互关系 | 第29页 |
2.3 巴渝古镇聚居形态的影响因素 | 第29-35页 |
2.3.1 自然状况 | 第30页 |
2.3.2 经济格局 | 第30-31页 |
2.3.3 社会形态与意识 | 第31-33页 |
2.3.4 科学技术 | 第33-35页 |
3 巴渝古镇聚居形态的构成机制研究 | 第35-55页 |
3.1 聚居形态构成的基本特点 | 第35-39页 |
3.1.1 总体结构 | 第35-36页 |
3.1.2 构成特征 | 第36-39页 |
3.2 聚居形态的静态构成 | 第39-46页 |
3.2.1 聚居的结构和形态 | 第39-41页 |
3.2.2 平面形态类型 | 第41-43页 |
3.2.3 平面区域构成 | 第43-46页 |
3.3 聚居形态的动态演进 | 第46-51页 |
3.3.1 选址布局 | 第46-49页 |
3.3.2 古镇演进 | 第49-51页 |
3.4 与国内其他地区古镇聚居形态构成之比较 | 第51-55页 |
4 巴渝古镇聚居形态的风貌特色研究 | 第55-88页 |
4.1 城镇肌理 | 第56-77页 |
4.1.1 线状空间 | 第56-65页 |
4.1.2 节点空间 | 第65-67页 |
4.1.3 街区形态 | 第67-70页 |
4.1.4 城镇边沿 | 第70-77页 |
4.2 环境景观 | 第77-88页 |
4.2.1 景观总体格局与特征 | 第77-79页 |
4.2.2 山地景观 | 第79-80页 |
4.2.3 水系景观 | 第80-82页 |
4.2.4 城镇景观 | 第82-88页 |
5 对古镇聚居形态的整合思考与探索 | 第88-97页 |
5.1 巴渝古镇聚居形态的现状评析 | 第88-90页 |
5.1.1 古镇聚居形态的变化趋势 | 第88-89页 |
5.1.2 古镇聚居环境面临的问题 | 第89-90页 |
5.2 巴渝古镇聚居形态的整合思维 | 第90-91页 |
5.2.1 关于古镇在现代环境中生存发展的矛盾--二元性 | 第90页 |
5.2.2 古镇聚居形态的发展思维--整合 | 第90-91页 |
5.3 聚居形态整合的可行性 | 第91-93页 |
5.3.1 经济上的可行性 | 第91-92页 |
5.3.2 政策上的可行性 | 第92页 |
5.3.3 技术上的可行性 | 第92-93页 |
5.4 聚居形态整合方法的思考与探索 | 第93-97页 |
5.4.1 古镇传统空间格局的延续 | 第93-95页 |
5.4.2 古镇社会文化形态的修复 | 第95-97页 |
6 古镇聚居形态整合的典型实例 | 第97-114页 |
6.1 山水型——龚滩古镇(解放街片区整合) | 第97-104页 |
6.1.1 核心区的保护 | 第97-101页 |
6.1.2 过渡区的协调 | 第101页 |
6.1.3 边缘区的重构 | 第101-104页 |
6.2 平原缓坡型——龙潭古镇(吴家院子街区整合) | 第104-114页 |
6.2.1 核心区的保护 | 第105-109页 |
6.2.2 过渡区的协调 | 第109-112页 |
6.2.3 边缘区的重构 | 第112-114页 |
结语 | 第114-115页 |
致谢 | 第115-1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16-117页 |
附录 | 第1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