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学霖史学研究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8-14页 |
一、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8-9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9-12页 |
(一) 书评类 | 第9-10页 |
(二) 其他评价 | 第10-12页 |
三、研究发展趋势 | 第12页 |
四、研究框架及写作方法 | 第12-13页 |
五、研究的难点及解决方法 | 第13-14页 |
第一章 陈学霖治学经历 | 第14-21页 |
第一节 香港求学 | 第14-16页 |
一、大学时代 | 第14-15页 |
二、研究生时代 | 第15-16页 |
第二节 负笈美国 | 第16-17页 |
一、博士生导师牟复礼 | 第16-17页 |
二、良好的学习氛围 | 第17页 |
第三节 执教生涯 | 第17-19页 |
一、海外任教 | 第17-18页 |
二、香港任教 | 第18-19页 |
第四节 人格魅力 | 第19-21页 |
第二章 陈学霖宋金史研究成就 | 第21-34页 |
第一节 陈学霖宋金史研究的治学轨迹 | 第21-26页 |
一、早年金史研究 | 第21-22页 |
二、参与“傅海波计划” | 第22-24页 |
三、宋史研究 | 第24-26页 |
第二节 陈学霖宋金史研究的重点 | 第26-34页 |
一、宋金史料的发掘整理 | 第26-29页 |
二、宋金正统论研究 | 第29-34页 |
第三章 陈学霖元明史研究成就 | 第34-49页 |
第一节 陈学霖元明史研究的治学轨迹 | 第34-41页 |
一、早年元明人物研究 | 第34-35页 |
二、参与“明代人物传记计划” | 第35-36页 |
三、元代人物研究 | 第36-39页 |
四、编撰《剑桥中国明代史》 | 第39-41页 |
第二节 陈学霖元明史研究的重点 | 第41-49页 |
一、元明史文献的发掘整理 | 第41-43页 |
二、明朝文字狱研究 | 第43-45页 |
三、北京建城传说研究 | 第45-49页 |
第四章 陈学霖史学研究特点 | 第49-63页 |
第一节 陈学霖的治史特点 | 第49-58页 |
一、治史领域广阔 | 第49-51页 |
二、对传统考据学的继承 | 第51-52页 |
三、受新史学的影响 | 第52-57页 |
(一) 研究对象多元化 | 第53-54页 |
(二) 对域外史料的重视 | 第54-55页 |
(三) 结合其他学科研究历史 | 第55-57页 |
四、对西方理论的应用 | 第57-58页 |
第二节 对陈学霖治史成就的评价 | 第58-63页 |
一、欧美金史学界的开拓者之一 | 第58-60页 |
二、欧美明史研究的代表人物之一 | 第60-62页 |
三、史学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62-63页 |
结语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一、中文类 | 第64-66页 |
二、英文类 | 第66-68页 |
附录一 陈学霖著作名录 | 第68-83页 |
一、宋金史著作 | 第68-72页 |
二、元明史著作 | 第72-81页 |
三、其他著作 | 第81-83页 |
附录二 陈学霖学术交流活动 | 第83-86页 |
致谢 | 第86-8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87-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