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法的理论(法学)论文--法学史、法律思想史论文--中国论文

沈家本法学教育思想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4页
    1.1 研究综述第10-12页
        1.1.1 对沈家本法律思想研究"多"第10页
        1.1.2 对沈家本法学教育思想研究"少"第10-12页
    1.2 研究内容第12页
    1.3 主要创新点第12-13页
        1.3.1 理论层面第12页
        1.3.2 实践层面第12-13页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13-14页
        1.4.1 研究方法第13页
        1.4.2 技术线路第13-14页
第二章 沈家本法学教育思想形成第14-22页
    2.1 历史背景第14-16页
        2.1.1 变法修律的时代要求第14-15页
        2.1.2 律学教育的继承与发展第15-16页
    2.2 思想渊源第16-18页
        2.2.1 儒家"经世致用"思想熏陶第16-17页
        2.2.2 西方法律思想影响第17-18页
    2.3 实践基础第18-19页
        2.3.1 兴办法律学堂第18-19页
        2.3.2 变法修律实践第19页
    2.4 根基与动力第19-22页
        2.4.1 勤奋好学的品格第19-20页
        2.4.2 法律救国的情怀第20-22页
第三章 沈家本法学教育思想的内涵第22-31页
    3.1 教育理论体系第22-25页
        3.1.1 提出法学教育重要性理论第22-23页
        3.1.2 对法学教育与国外治理经验关系之总结第23页
        3.1.3 提出多层次办学的理念第23-24页
        3.1.4 倡导多主体办学的教育政策第24页
        3.1.5 探索多形式办学的思路第24页
        3.1.6 构建课程设置、教材选用的新体系第24-25页
    3.2 教育实践探索第25-31页
        3.2.1 重设律博士第25页
        3.2.2 创建京师法律学堂第25-27页
        3.2.3 派遣留学生,聘请外国教员第27-28页
        3.2.4 汇编法律文本第28-30页
        3.2.5 兴办学术团体第30-31页
第四章 沈家本法学教育思想评析第31-35页
    4.1 沈家本法学教育思想的积极意义第31-32页
        4.1.1 教育使命的契合性第31页
        4.1.2 中西兼顾的进步性第31-32页
        4.1.3 教育质量的保障性第32页
    4.2 沈家本法学教育思想的局限性第32-35页
        4.2.1 新式法学教育缺乏社会基础第32-33页
        4.2.2 新式法学教育的盲目性第33页
        4.2.3 新式法学教育引进模式的单一性第33-35页
第五章 沈家本法学教育思想与应用型法学人才培养第35-42页
    5.1 对我国法学教育现状之审视第35-37页
        5.1.1 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结构性失衡第35-36页
        5.1.2 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严重脱节第36页
        5.1.3 师资力量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矛盾凸显第36-37页
        5.1.4 课程设置局限了国际视野拓展第37页
        5.1.5 单一线性评价导致能力培养滞后第37页
    5.2 沈家本法学教育思想对应用型法学人才培养的启示第37-42页
        5.2.1 培养目标体现需求性第38页
        5.2.2 培养理念具有开放性第38-39页
        5.2.3 教育目的摒弃功利性第39页
        5.2.4 培养模式具有多样性第39-40页
        5.2.5 教学方法具有实践性第40页
        5.2.6 评价方式具有创新性第40-41页
        5.2.7 职业信仰具有坚定性第41-42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42-43页
    6.1 主要结论第42页
    6.2 研究展望第42-43页
参考文献第43-48页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第48-49页
致谢第49页

论文共4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陈学霖史学研究
下一篇:基于HDCP协议的认证加密算法及软件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