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英文摘要 | 第10-11页 |
1 前言 | 第12-22页 |
1.1 水稻冷害的类型 | 第12页 |
1.2 水稻耐冷性机制 | 第12-13页 |
1.2.1 膜脂相变机制 | 第12-13页 |
1.2.2 自由基机制 | 第13页 |
1.2.3 钙离子信使系统机制 | 第13页 |
1.3 水稻孕穗期耐冷性鉴定方法 | 第13-14页 |
1.4 骨干亲本研究进展 | 第14-19页 |
1.4.1 骨干亲本优良性状及应用 | 第14-16页 |
1.4.2 骨干亲本的遗传多样性 | 第16-18页 |
1.4.3 骨干亲本的QTL定位 | 第18页 |
1.4.4 骨干亲本重要染色体区段的遗传传递 | 第18-19页 |
1.5 关联分析及在水稻中的研究进展 | 第19页 |
1.6 水稻耐冷QTL/基因研究进展 | 第19-21页 |
1.6.1 芽期耐冷相关QTL/基因 | 第19-20页 |
1.6.2 苗期耐冷相关QTL/基因 | 第20页 |
1.6.3 孕穗期耐冷相关QTL/基因 | 第20-21页 |
1.7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1-22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2-28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22页 |
2.2 骨干亲本对衍生后代的遗传贡献分析 | 第22-25页 |
2.2.1 骨干亲本及衍生品种的世代划分 | 第22-24页 |
2.2.2 SSR-PCR分析 | 第24-25页 |
2.2.3 遗传贡献率及传递频率的计算 | 第25页 |
2.3 水稻孕穗期耐冷性关联分析 | 第25-28页 |
2.3.1 孕穗期耐冷鉴定 | 第25-26页 |
2.3.2 SSR-PCR分析 | 第26页 |
2.3.3 群体结构分析 | 第26页 |
2.3.4 水稻孕穗期耐冷相关性状与SSR标记的关联分析 | 第26-28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8-53页 |
3.1 骨干亲本对衍生品种的遗传贡献及重要基因位点的传递频率分析 | 第28-43页 |
3.1.1 石狩白毛对衍生品种的遗传贡献及重要基因位点的传递频率 | 第28-34页 |
3.1.2 虾夷对衍生品种的遗传贡献及重要基因位点的传递规律 | 第34-38页 |
3.1.3 上育 397、富士光、藤系138对它们衍生品种的遗传贡献 | 第38-42页 |
3.1.4 重要SSR位点与产量、抗逆等性状的关系 | 第42-43页 |
3.2 水稻孕穗期耐冷性状的表型分析 | 第43-46页 |
3.2.1 骨干亲本孕穗期耐冷性分析 | 第43-44页 |
3.2.2 骨干亲本及衍生品种孕穗期耐冷相关性状分析 | 第44-46页 |
3.3 水稻孕穗期耐冷相关性状的相关分析 | 第46-48页 |
3.4 耐冷性状与SSR标记的关联分析 | 第48-53页 |
3.4.1 群体结构分析 | 第48-49页 |
3.4.2 耐冷相关性状和SSR标记的关联分析 | 第49-53页 |
4 讨论 | 第53-56页 |
4.1 骨干亲本及其衍生品种重要标记位点的传递规律 | 第53页 |
4.2 水稻农艺性状间的相关性 | 第53-54页 |
4.3 水稻孕穗期耐冷性状的关联分析 | 第54-56页 |
5 结论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