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9-14页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9-10页 |
1.2 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2-13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2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4 主要内容及创新 | 第13-14页 |
1.4.1 主要内容 | 第13页 |
1.4.2 创新 | 第13-14页 |
2 助学贷款计划比较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4-21页 |
2.1 助学贷款计划的理论基础 | 第14-17页 |
2.1.1 教育公平理论 | 第14页 |
2.1.2 人力资本理论 | 第14-16页 |
2.1.3 成本分担理论 | 第16-17页 |
2.2 比较教育研究的路径与工具 | 第17-21页 |
3 美国高等教育联邦助学贷款计划研究 | 第21-38页 |
3.1 美国高等教育国家资金援助体系 | 第21-26页 |
3.1.1 助学金与奖学金(Grants and Scholarships) | 第21-22页 |
3.1.2 助学贷款(Loans) | 第22-24页 |
3.1.3 勤工助学工作(Work-Study Jobs) | 第24页 |
3.1.4 税收优惠(Tax Benefits) | 第24-26页 |
3.1.5 其他专项资助 | 第26页 |
3.2 美国高等教育联邦助学贷款计划研究 | 第26-38页 |
3.2.1 美国高等教育联邦助学贷款计划的发展 | 第26-28页 |
3.2.2 美国高等教育联邦助学贷款的申请 | 第28-29页 |
3.2.3 美国现行高等教育联邦助学贷款计划 | 第29-38页 |
(1)联邦帕金斯贷款计划(Federal Perkins Loads) | 第29-31页 |
(2)直接贴息贷款计划与直接非贴息贷款计划(Direct SubsidizedLoan & Direct Unsubsidized Loan) | 第31-33页 |
(3)联邦斯塔福德贷款计划(Federal Stafford Loads) | 第33-35页 |
(4)PLUS贷款计划(Parent Loads for Undergraduate Students , PLUS) | 第35-38页 |
4 我国高等教育国家助学贷款计划研究 | 第38-46页 |
4.1 我国高等教育国家资助体系 | 第38-40页 |
4.1.1 奖学金 | 第38页 |
4.1.2 助学金 | 第38页 |
4.1.3 助学贷款 | 第38-39页 |
4.1.4 勤工助学 | 第39页 |
4.1.5 师范生免费教育 | 第39页 |
4.1.6 绿色通道 | 第39-40页 |
4.2 我国高等教育国家助学贷款计划研究 | 第40-46页 |
4.2.1 我国高等教育国家助学贷款计划的发展 | 第40-42页 |
(1)开始与推广 | 第40-41页 |
(2)停滞阶段 | 第41-42页 |
(3)改革与发展 | 第42页 |
4.2.2 我国现行高等教育国家助学贷款计划 | 第42-46页 |
(1)校园地国家助学贷款计划 | 第42-44页 |
(2)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计划 | 第44-46页 |
5 中美高等教育国家助学贷款计划比较研究 | 第46-60页 |
5.1 中美高等教育国家助学贷款计划的异同比较 | 第46-49页 |
5.2 我国高等教育国家助学贷款计划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49-55页 |
5.2.1 问题一:贷款种类比较单一 | 第50页 |
5.2.2 问题二:申请程序相对复杂 | 第50-51页 |
5.2.3 问题三:对贷款的使用缺乏有效监督 | 第51-52页 |
5.2.4 问题四:偿还机制难以有效防范拖欠风险 | 第52页 |
5.2.5 问题五:贷款优惠政策较少 | 第52-53页 |
5.2.6 成因分析 | 第53-55页 |
(1)助学贷款在整个学生资助体系中地位较轻 | 第53-54页 |
(2)商业银行操作的局限性 | 第54页 |
(3)征信系统的威慑力尚不明显 | 第54页 |
(4)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困扰 | 第54-55页 |
5.3 我国高等教育国家助学贷款计划的改进建议 | 第55-60页 |
5.3.1 调整贷款关系主体的责任 | 第55-56页 |
5.3.2 构建助学贷款管理信息系统 | 第56页 |
5.3.3 加强对助学贷款资金使用的监督 | 第56-58页 |
5.3.4 尝试构建“助学贷款偿还积金” | 第58-59页 |
5.3.5 适当增加贷款优惠政策 | 第59-60页 |
不足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66-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