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2页 |
1.1 选题背景、问题提出及选题意义 | 第15-18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5-16页 |
1.1.2 问题提出 | 第16-17页 |
1.1.3 选题意义 | 第17-18页 |
1.2 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 第18-21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2.2 研究思路 | 第19-21页 |
1.3 创新点 | 第21-22页 |
1.3.1 拓展了有关创新理论和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研究范畴 | 第21页 |
1.3.2 建立了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创新集群效应的评价体系 | 第21-22页 |
第二章 相关研究综述及述评 | 第22-38页 |
2.1 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相关理论综述 | 第22-27页 |
2.1.1 科技企业孵化器的概念界定 | 第22-23页 |
2.1.2 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功能 | 第23-26页 |
2.1.3 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类型 | 第26-27页 |
2.2 关于创新集群的相关理论综述 | 第27-30页 |
2.2.1 创新集群的相关概念界定 | 第27-28页 |
2.2.2 创新集群与产业集群的比较 | 第28-29页 |
2.2.3 创新集群的特征 | 第29-30页 |
2.3 关于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创新集群效应研究的相关理论综述 | 第30-34页 |
2.3.1 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创新集群效应相关概念界定 | 第30页 |
2.3.2 科技企业孵化器的集群效应分析 | 第30-31页 |
2.3.3 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创新效应研究 | 第31页 |
2.3.4 科技企业孵化器的产业集群效应研究 | 第31-32页 |
2.3.5 产业集群提升到创新集群研究 | 第32-33页 |
2.3.6 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创新集群效应研究 | 第33-34页 |
2.4 关于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创新集群效应评价研究 | 第34-35页 |
2.5 研究述评 | 第35-38页 |
第三章 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创新集群效应机理研究 | 第38-47页 |
3.1 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创新集群效应关键节点分析 | 第38-40页 |
3.1.1 在孵科技中小企业 | 第38-39页 |
3.1.2 研发机构等技术中心 | 第39页 |
3.1.3 中介服务组织 | 第39页 |
3.1.4 政府等公共服务机构 | 第39-40页 |
3.2 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创新集群效应演进条件 | 第40-42页 |
3.2.1 多元化的创新主体 | 第40-41页 |
3.2.2 高密度的知识转移和溢出 | 第41-42页 |
3.2.3 快速成长的在孵企业 | 第42页 |
3.3 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创新集群效应的演化动力 | 第42-44页 |
3.3.1 在孵企业联合的内生力 | 第43页 |
3.3.2 产学研合作的外生力 | 第43页 |
3.3.3 完善孵化服务的支持力 | 第43-44页 |
3.3.4 政策环境的引导力 | 第44页 |
3.4 科技企业孵化器与创新集群协同作用分析 | 第44-47页 |
3.4.1 科技企业孵化器促进创新集群的形成和发展 | 第44-45页 |
3.4.3 创新集群对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的促进作用 | 第45-47页 |
第四章 上海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创新集群效应现状分析 | 第47-62页 |
4.1 上海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状况 | 第47-49页 |
4.1.1 区域布局分析 | 第48页 |
4.1.2 产业布局分析 | 第48-49页 |
4.3 上海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创新集群效应宏观比较 | 第49-54页 |
4.3.1 创新服务分析 | 第50-51页 |
4.3.2 创新能力分析 | 第51-52页 |
4.3.3 产学研合作能力分析 | 第52页 |
4.3.4 在孵企业的成长性分析 | 第52-54页 |
4.4 上海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创新集群效应典型案例分析 | 第54-62页 |
4.4.1 同济科技园孵化器 | 第54-56页 |
4.4.2 张江科技企业孵化器 | 第56-58页 |
4.4.3 康桥先进制造技术创业园 | 第58-60页 |
4.4.4 上海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创新集群效应的特点 | 第60-62页 |
第五章 上海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创新集群效应评价体系 | 第62-68页 |
5.1 上海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创新集群效应评价指标 | 第62-65页 |
5.1.1 知识交流的频繁性指标 | 第62-63页 |
5.1.2 产业链的带动性指标 | 第63-64页 |
5.1.3 孵化服务的完善性指标 | 第64-65页 |
5.2 评价方法 | 第65-67页 |
5.3 评价体系的构建 | 第67-68页 |
第六章 上海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创新集群效应评价分析 | 第68-92页 |
6.1 研究设计 | 第68-69页 |
6.1.1 问卷调查设计 | 第68页 |
6.1.2 数据收集方法和来源 | 第68-69页 |
6.2 调查问卷的整体分析 | 第69-72页 |
6.2.1 样本数据的描述性统计 | 第69-71页 |
6.2.2 样本的总体感知 | 第71-72页 |
6.3 探索性因子分析 | 第72-80页 |
6.3.1 知识交流频繁性分析 | 第72-75页 |
6.3.2 产业链带动性分析 | 第75-77页 |
6.3.3 孵化服务完善性分析 | 第77-80页 |
6.4 综合得分排名 | 第80-86页 |
6.4.1 知识交流频繁性排名 | 第80-82页 |
6.4.2 产业链带动性排名 | 第82-83页 |
6.4.3 孵化服务完善性排名 | 第83-84页 |
6.4.4 综合得分排名 | 第84-86页 |
6.5 上海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创新集群效应存在的问题 | 第86-92页 |
6.5.1 孵化器内信息的获取性和利用性有待提升 | 第86-87页 |
6.5.2 孵化器内的知识水平有待提高 | 第87-88页 |
6.5.3 创新主体之间需要加强合作 | 第88-89页 |
6.5.4 孵化器的产业定位需要进一步明确 | 第89页 |
6.5.5 增值服务能力有待提升 | 第89-90页 |
6.5.6 智力资源服务能力有待提升 | 第90-92页 |
第七章 上海科技企业孵化器创新集群效应的对策建议 | 第92-98页 |
7.1 优化创新主体结构,提高信息利用率 | 第92页 |
7.2 完善创新保障机制,提升知识水平 | 第92-93页 |
7.3 强化科技企业孵化器内各主体的合作意识 | 第93页 |
7.4 加强龙头企业与在孵企业的合作交流 | 第93-94页 |
7.5 促进产业链的完善升级 | 第94页 |
7.6 推动科技企业孵化器服务模式的创新 | 第94-96页 |
7.6.1 深化对在孵企业发展的融资服务 | 第95页 |
7.6.2 推动咨询服务业的规模化发展 | 第95页 |
7.6.3 强化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 | 第95-96页 |
7.7 推动创新环境建设,提升创新集群水平 | 第96页 |
7.8 利用全球创新资源,提升创新集群国际化水平 | 第96-98页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第98-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05页 |
附录 | 第105-10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第107-108页 |
致谢 | 第108-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