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9-18页 |
·海豚链球菌 | 第9-18页 |
·海豚链球菌的发现及其特征 | 第9页 |
·海豚链球菌感染鱼类种类以及分布范围 | 第9-10页 |
·海豚链球菌病对牙鲆养殖业造成的危害 | 第10-11页 |
·海豚链球菌的鉴定 | 第11-12页 |
·海豚链球菌的致病机理及毒力因子 | 第12-14页 |
·致病机理 | 第12-13页 |
·毒力因子 | 第13-14页 |
·海豚链球菌的防治现状 | 第14-18页 |
·药物防治 | 第14页 |
·疫苗防治 | 第14-18页 |
第二章 海豚链球菌SF1 的分离鉴定和血清型分型 | 第18-31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18-24页 |
·海豚链球菌SF1 的分离 | 第19-20页 |
·海豚链球菌SF1 的分离 | 第19页 |
·海豚链球菌SF1 形态观察 | 第19-20页 |
·革兰氏染色 | 第19页 |
·荚膜染色 | 第19-20页 |
·菌落形态溶血性分析 | 第20页 |
·海豚链球菌SF1 的 16S rDNA鉴定 | 第20-22页 |
·SF1 菌株基因组 DNA 的提取 | 第20-21页 |
·SF1 菌株 16S rDNA 的扩增及序列分析 | 第21-22页 |
·胶回收 | 第22页 |
·海豚链球菌SF1 的血清型分型 | 第22-24页 |
·精氨酸(ADH)检测 | 第22-23页 |
·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标记(RAPD)分析SF1 | 第23-24页 |
·结果和讨论 | 第24-31页 |
·海豚链球菌SF1 的分离 | 第24-25页 |
·海豚链球菌SF1 的分离 | 第24-25页 |
·海豚链球菌SF1 形态观察 | 第25-27页 |
·革兰氏染色 | 第25页 |
·2.2 荚膜染色 | 第25-26页 |
·菌落形态溶血性分析 | 第26-27页 |
·海豚链球菌SF1 的 16S rDNA鉴定 | 第27-28页 |
·SF1 菌株基因组 DNA 的提取 | 第27页 |
·SF116S rDNA 的扩增及序列分析 | 第27-28页 |
·海豚链球菌SF1 的血清型鉴定 | 第28-31页 |
·精氨酸(ADH)检测 | 第28页 |
·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标记(RAPD)分析SF1 | 第28-31页 |
第三章 海豚链球菌SF1 的毒力分析 | 第31-37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31-34页 |
·海豚链球菌SF1 的毒力分析 | 第31-34页 |
·血清杀菌实验 | 第31页 |
·SF1 黏附与侵染 FG 细胞能力的检测 | 第31-33页 |
·FG 细胞的培养与传代 | 第31-32页 |
·FG细胞的冻存与复苏 | 第32页 |
·SF1 黏附与侵染FG细胞实验 | 第32-33页 |
·感染牙鲆实验 | 第33-34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4-37页 |
·海豚链球菌SF1 的毒力分析 | 第34-37页 |
·血清杀菌实验结果 | 第34-35页 |
·SF1 黏附与侵染 FG 细胞能力的检测 | 第35-36页 |
·感染牙鲆实验 | 第36-37页 |
第四章 保护性抗原Sip11 基因的克隆及其表达纯化 | 第37-48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37-45页 |
·sip11 基因的发现及克隆 | 第37-41页 |
·sip11 基因的发现 | 第37页 |
·sip11 全基因的获得 | 第37-38页 |
·SF1 染色体步移基因组文库的构建 | 第37-38页 |
·苯酚-氯仿抽提 | 第38页 |
·PCR核心序列的上下游序列 | 第38页 |
·sip11 全基因的克隆 | 第38-41页 |
·TA克隆 | 第39页 |
·DH5α高效感受态的制备 | 第39-40页 |
·转化 | 第40页 |
·质粒提取 | 第40-41页 |
·pETS11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41-42页 |
·载体和插入片断的获得 | 第41页 |
·载体的处理 | 第41页 |
·连接转化 | 第41页 |
·阳性克隆鉴定 | 第41-42页 |
·Sip11 在大肠杆菌的表达和纯化 | 第42-45页 |
·BL21(DE3)感受态细胞制备 | 第42页 |
·Sip11 的诱导表达 | 第42-43页 |
·Sip11 的纯化 | 第43-44页 |
·变性方法回收 | 第43页 |
·保持活性方法回收 | 第43-44页 |
·SDS-PAGE分析 | 第44-45页 |
·结果和讨论 | 第45-48页 |
·sip11 基因全基因序列比对和分析 | 第45-46页 |
·Sip11 在大肠杆菌的表达和纯化 | 第46-48页 |
第五章 Sip11 的免疫保护效应检测 | 第48-55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48-52页 |
·重组Sip11 保护效应的检测 | 第48-49页 |
·重组蛋白Sip11 在牙鲆体内产生特异性抗体的效价检测 | 第49-52页 |
·大鼠抗牙鲆IgM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 第49-51页 |
·牙鲆IgM的提取 | 第49-50页 |
·大鼠抗牙鲆IgM抗体的制备 | 第50页 |
·大鼠抗牙鲆IgM抗体的效价检测 | 第50-51页 |
·重组蛋白 Sip11 在牙鲆体内产生特异性抗体的效价检测 | 第51-52页 |
·结果和讨论 | 第52-55页 |
·Sip11 的免疫保护性 | 第52-54页 |
·Sip11 在牙鲆体内产生的抗体效应 | 第54-55页 |
第六章 抗原蛋白Sip11 的细菌传递系统的构建及应用 | 第55-62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55-58页 |
·抗原蛋白Sip11 的细菌传递系统的构建 | 第55-57页 |
·pTAS11 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55页 |
·DH5α/pTAS11 菌位株中 AgaV-Sip11 的细胞定 | 第55-57页 |
·DH5α/pTAS11 和DH5α/pTA1 的各个细胞组分蛋白制备 | 第55-56页 |
·免疫印记杂交 | 第56-57页 |
·D H5α/pTAS11 菌株保护效应的检测 | 第57-58页 |
·DH5α/pTAS11 菌株保护效应的检测 | 第57页 |
·DH5α/pTAS11 菌株在牙鲆体内的稳定性检测 | 第57页 |
·DH5α/pTAS11 菌株在牙鲆体内产生特异性抗体的效价检测 | 第57页 |
·免疫后血清溶菌酶水平检测 | 第57-58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8-62页 |
·抗原蛋白Sip11 的细菌传递系统的构建 | 第58-59页 |
·pTAS11 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58页 |
·DH5α/pTAS11 菌株中 AgaV-Sip11 的细胞定位 | 第58-59页 |
·DH5α/pTAS11 菌株在牙鲆体内的稳定性检测 | 第59页 |
·DH5α/pTAS11 菌株保护效应的检测 | 第59-62页 |
·DH5α/pTAS11 菌株保护效应的检测 | 第59-60页 |
·DH5a/pTAS11 在牙鲆体内产生特异性抗体的效价 | 第60-61页 |
·免疫后血清溶菌酶水平 | 第61-62页 |
结论 | 第62-63页 |
附录 | 第63-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8页 |
博士期间发表的文章和申请专利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