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引言 | 第11-20页 |
1.1 选题的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3 研究目标、思路及内容 | 第16-18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16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4.1 文献研究法 | 第18页 |
1.4.2 历史—逻辑方法 | 第18页 |
1.4.3 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 第18-19页 |
1.5 创新性和不足 | 第19-20页 |
2 文化价值观的相关理论 | 第20-24页 |
2.1 文化与文化价值观 | 第20-22页 |
2.1.1 文化的含义 | 第20页 |
2.1.2 文化价值观的内涵与本质 | 第20-21页 |
2.1.3.文化与文化价值观的关系 | 第21-22页 |
2.2 文化价值观的作用 | 第22-24页 |
2.2.1 文化价值观具有辨别是非的作用 | 第22页 |
2.2.2 文化价值观具有调适行为的作用 | 第22页 |
2.2.3 文化价值观具有鞭策动力的作用 | 第22-23页 |
2.2.4 文化价值观具有民族凝聚的作用 | 第23-24页 |
3 毛泽东文化价值观的理论来源及形成 | 第24-33页 |
3.1 毛泽东文化价值观的理论来源 | 第24-29页 |
3.1.1 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熏陶 | 第24-26页 |
3.1.2 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影响 | 第26-27页 |
3.1.3 马克思主义文化价值观的影响 | 第27-29页 |
3.2 毛泽东文化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 | 第29-33页 |
3.2.1 毛泽东早期文化价值观(1920 年以前) | 第29-30页 |
3.2.2 毛泽东文化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1920—1949) | 第30-31页 |
3.2.3 毛泽东文化价值观的深化(1949—1976) | 第31-33页 |
4 毛泽东文化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 第33-49页 |
4.1 毛泽东文化价值观的主要内容 | 第33-43页 |
4.1.1 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其理论基础 | 第33-35页 |
4.1.2 以人民为主体的文化价值观 | 第35-38页 |
4.1.3 以“双百”“两用”为文化发展方针 | 第38-39页 |
4.1.4 以政治标准和艺术标准相统一 | 第39-41页 |
4.1.5 以革命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 | 第41-43页 |
4.2 毛泽东文化价值观的特点 | 第43-47页 |
4.2.1 阶级性与人民性的统一 | 第43-44页 |
4.2.2 革命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 第44页 |
4.2.3 实践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 第44-46页 |
4.2.4 时代性与开放性的统一 | 第46-47页 |
4.3 毛泽东文化价值观的历史地位 | 第47-49页 |
4.3.1 继承与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文化理论 | 第47页 |
4.3.2 开创了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新局面 | 第47-49页 |
5 毛泽东文化价值观的当代意义 | 第49-63页 |
5.1 中国特色社主义文化建设的现状 | 第49-53页 |
5.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成就 | 第49-51页 |
5.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 | 第51-53页 |
5.2 毛泽东文化价值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启示 | 第53-55页 |
5.2.1 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 | 第53页 |
5.2.2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方向 | 第53-55页 |
5.2.3 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 第55页 |
5.3 毛泽东文化价值观对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践意义 | 第55-63页 |
5.3.1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提升社会主义文化自觉 | 第55-57页 |
5.3.2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文化自信 | 第57-59页 |
5.3.3 改善文化民生,促进城乡共享文化成果 | 第59-60页 |
5.3.3 规范文化传播秩序,强化文化政治标准 | 第60-61页 |
5.3.4 创作优秀文艺作品,使其贴近实际、贴近群众 | 第61-63页 |
结语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