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1-25页 |
1.1 植物叶片衰老的三个阶段 | 第11-12页 |
1.2 植物叶片衰老的生理生化变化 | 第12-13页 |
1.3 衰老与细胞程序性死亡 | 第13-14页 |
1.4 植物叶片衰老的影响因素 | 第14-18页 |
1.4.1 衰老相关的基因 | 第14-15页 |
1.4.2 器官协调发育 | 第15页 |
1.4.3 活性氧 | 第15-16页 |
1.4.4 激素 | 第16-17页 |
1.4.5 矿质营养 | 第17页 |
1.4.6 环境因素 | 第17-18页 |
1.5 植物衰老的机理假说 | 第18-19页 |
1.6 水稻叶片衰老的研究进展 | 第19-25页 |
1.6.1 持绿基因的研究进展 | 第20页 |
1.6.2 早衰基因的研究进展 | 第20-25页 |
第2章 前言 | 第25-27页 |
2.1 研究目的 | 第25页 |
2.2 技术路线 | 第25-27页 |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7-33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27页 |
3.2 生理生化分析 | 第27-29页 |
3.2.1 光合参数测定 | 第27页 |
3.2.2 光合色素测定 | 第27-28页 |
3.2.3 活性氧测定 | 第28页 |
3.2.4 保护酶系统测定 | 第28-29页 |
3.3 超显微结构观察 | 第29页 |
3.4 糖分含量分析 | 第29-31页 |
3.4.1 碘、碘化钾染色 | 第29页 |
3.4.2 淀粉含量测定 | 第29-30页 |
3.4.3 葡萄糖含量测定 | 第30页 |
3.4.4 蔗糖含量测定 | 第30页 |
3.4.5 果糖含量测定 | 第30-31页 |
3.5 农艺性状调查 | 第31页 |
3.6 DNA的提取 | 第31-32页 |
3.7 SSR分子标记分析 | 第32页 |
3.8 遗传图谱的构建 | 第32-33页 |
第4章 结果与分析 | 第33-43页 |
4.1 esl6的形态鉴定 | 第33-34页 |
4.2 esl6的生理生化指标分析 | 第34-38页 |
4.2.1 esl6的光合参数与光合色素含量 | 第34-36页 |
4.2.2 对活性氧和保护酶系统的影响 | 第36-38页 |
4.3 细胞学观察 | 第38页 |
4.4 糖类含量分析 | 第38-39页 |
4.5 esl6的遗传分析 | 第39-40页 |
4.6 基因定位 | 第40-43页 |
第5章 讨论与结论 | 第43-49页 |
5.1 讨论 | 第43-45页 |
5.1.1 esl6是一个新的早衰突变体 | 第43页 |
5.1.2 esl6的细胞结构和生理指标都发生改变 | 第43-44页 |
5.1.3 esl6早衰的原因 | 第44-45页 |
5.1.4 ESL6基因可能的功能 | 第45页 |
5.2 结论 | 第45-49页 |
5.2.1 突变体esl6的表型鉴定 | 第45-46页 |
5.2.2 突变体esl6的光合参数与光合色素含量测定 | 第46页 |
5.2.3 突变体esl6的活性氧含量与保护酶系统活性测定 | 第46页 |
5.2.4 突变体esl6的超微结构观察 | 第46页 |
5.2.5 突变体esl6糖类含量分析 | 第46-47页 |
5.2.6 突变体esl6的基因定位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63页 |
致谢 | 第63-65页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