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稻论文

水稻“紫色互补”性状的遗传分析及其在纯度检测中应用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5-28页
    1、杂交水稻种子纯度检测第15-22页
        1.1 海南种植鉴定第15页
        1.2 粒型鉴定法第15页
        1.3 苯酚染色法第15-16页
        1.4 蛋白质电泳法第16页
        1.5 DNA分子标记鉴定第16-17页
        1.6 实时荧光PCR技术检测杂交种纯度第17-18页
        1.7 设计育种鉴定第18-22页
            1.7.1 除草剂标记性状第18页
            1.7.2 叶色标记第18-20页
            1.7.3 芽鞘紫线法第20-21页
            1.7.4 当前苗期标记性状在杂交种纯度检测方面的优缺点第21-22页
                1.7.4.1 优点第21页
                1.7.4.2 存在的问题第21-22页
    2 花青素第22-27页
        2.1 花青素生物合成途径第22-24页
        2.2 花青素生物合成途径的调控基因第24-25页
        2.3 水稻花青素的研究第25-27页
            2.3.1 水稻中花青素的分布第25页
            2.3.2 水稻花青素基因的克隆第25-27页
    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7-28页
第二章 水稻紫色互补性状的发现及在杂交种检测中的应用第28-39页
    1 材料与方法第28-29页
        1.1 植物材料第28页
        1.2 主要仪器第28-29页
        1.4 海南田间种植鉴定杂交种纯度第29页
        1.5 芽鞘紫线观察第29页
        1.6 紫稃尖和紫色柱头观察第29页
        1.7 正季田间鉴定第29页
        1.8 人工掺假试验第29页
    2 结果与分析第29-37页
        2.1 “紫色互补”性状的发现第29-30页
        2.2 “紫色互补”性状用于杂交种纯度检测第30-33页
        2.3 芽鞘无紫线种子的混杂鉴定第33-34页
        2.4 芽鞘有紫线种子混杂鉴定第34-36页
        2.5 检测流程和效率计算第36-37页
    3、讨论第37-39页
第三章 水稻“紫色互补”性状的遗传分析和基因克隆第39-58页
    1 材料与方法第39-45页
        1.1 试验材料第39-40页
            1.1.1 生物材料第39页
            1.1.2 常用分子生物学试剂第39页
            1.1.3 主要仪器第39-40页
        1.2 实验方法第40-45页
            1.2.1 材料种植第40页
            1.2.2 遗传分析和图位克隆群体的构建第40页
            1.2.3 水稻DNA提取第40页
            1.2.4 BSA法定位基因第40-42页
            1.2.5 目的基因的克隆第42-44页
            1.2.6 互补载体的构建第44页
            1.2.7 水稻转基因第44页
            1.2.8 转基因植株鉴定与表型观察第44-45页
    2 结果与分析第45-56页
        2.1 “紫色互补性状”的遗传分析第45-47页
        2.2 籼稻缺失基因p1的定位第47-49页
        2.3 GH102缺失基因p2的定位第49-53页
        2.4 日本晴基因型的确定第53-54页
        2.5 功能互补验证第54-56页
    3、讨论第56-58页
第四章 花青素在芽鞘和叶鞘的表达调控分析第58-73页
    1 材料与方法第58-61页
        1.1 植物材料第58页
        1.2 药剂第58页
        1.3 光和暗处理第58页
        1.4 逆境和活性氧(ROS)处理第58-59页
        1.5 苗长的测量第59页
        1.6 试验方法第59-61页
            1.6.1 总RNA提取第59页
            1.6.2 cDNA反转录第59-60页
            1.6.3 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第60-61页
    2 结果分析第61-70页
        2.1 光诱导芽鞘紫线的产生第61-62页
        2.2 3 种类型的光诱导芽鞘紫线第62-63页
        2.3 OsC1和OsDFR在不同基因型材料中对光的响应第63-64页
        2.4 逆境诱导花青素在叶鞘中表达第64-65页
        2.5 超氧阴离子诱导花青素在叶鞘中表达第65-66页
        2.6 逆境和ROS对OsC1和OsDFR在叶鞘中表达的影响第66-68页
        2.7 逆境诱导了OsbHLH14基因在叶鞘中表达第68-69页
        2.8 逆境和ROS对苗长的影响第69-70页
    3 讨论第70-73页
第五章 “紫色互补”性状用于分子育种第73-79页
    1 材料与方法第73-74页
        1.1 育种材料第73页
        1.2 杂交和回交育种第73页
        1.3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第73-74页
        1.4 芽鞘紫线验证第74页
    2 结果与分析第74-77页
        2.1 “紫色互补”组合选育的思路和技术路线第74页
        2.2 培育Osc1 Osc1 DFR DFR型1892s(c1-1892S)第74-76页
        2.3 培育OsC1 OsC1 dfr dfr型扬稻6号(d-Y6)第76页
        2.4 c1-1892S和d-Y6配组的F1芽鞘紫线互补第76-77页
    3、讨论第77-79页
第六章 全文结论与展望第79-81页
    1 主要结论第79-80页
    2 下一步工作和展望第80-81页
参考文献第81-92页
致谢第92-93页
作者简介第93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及专利第93页

论文共9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考虑钢筋屈服和混凝土损伤的桩基础水平承载特性分析
下一篇:水稻早衰突变体esl6的鉴定与基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