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法框架下追索非法流失文物的外交途径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3页 |
引言 | 第15-22页 |
一、外交途径追索非法流失文物的国际法依据 | 第22-31页 |
(一) 应遵循的国际法原则 | 第22-25页 |
1. 文化主权平等原则 | 第22-23页 |
2. 国家利益原则 | 第23页 |
3. 弱者保护原则 | 第23-24页 |
4. 国际道义原则 | 第24页 |
5. 维护文化多样性原则 | 第24-25页 |
6. 文化可持续发展原则 | 第25页 |
(二) 相关国际法律规范 | 第25-31页 |
1. 关于非法流失文物追索的国际公约 | 第25-28页 |
2. 关于促进文物返还的国际规范性文件 | 第28-29页 |
3. 追索非法流失文物的区域性协定 | 第29-31页 |
二、外交途径追索非法流失文物的优势 | 第31-38页 |
(一) 现有追索途径的局限性 | 第31-33页 |
1. 司法诉讼途径 | 第31-32页 |
2. 仲裁途径 | 第32-33页 |
(二) 追索非法流失文物的外交主体及外交方式 | 第33-34页 |
1. “大外交”理念下的追索主体 | 第33页 |
2. 追索流失文物的外交方式 | 第33-34页 |
(三) 外交途径追索非法流失文物的独特优势 | 第34-38页 |
1. 适宜外交途径追索流失文物的情形 | 第34-35页 |
2. 外交途径的独特优势 | 第35-38页 |
三、外交途径追索非法流失文物面临的法律障碍 | 第38-43页 |
(一) 流失文物追索范围的确定 | 第38页 |
(二) 流失文物的非法性界定 | 第38-40页 |
(三) 善意取得及所有权归属问题 | 第40页 |
(四) 公共财产不可转让或转移的规定 | 第40-41页 |
(五) 文物出口管制问题 | 第41-43页 |
四、外交途径追索非法流失文物的国际实践及经验 | 第43-48页 |
(一) 追索文物的一般外交方式 | 第43-45页 |
1. 美意文物进口限制协议 | 第43-44页 |
2. 俄德关于战时文物追索的双边合作 | 第44-45页 |
(二) 追索文物的特别外交方式 | 第45-46页 |
1. 文物原属国与市场国博物馆的互惠返还协议 | 第45页 |
2. 促进文化财产归还的政府间委员会的调解与斡旋 | 第45-46页 |
(三) 追索流失文物的国际实践积累的经验 | 第46-48页 |
五、中国运用外交途径追索非法流失文物的现状及建议 | 第48-63页 |
(一) 中国文物非法流失的历史与现状 | 第48-49页 |
(二) 中国通过外交途径追索非法流失文物的现状 | 第49-52页 |
1. 与外国政府签订的双边协议 | 第49-51页 |
2. 与外国博物馆签订的协议 | 第51-52页 |
3. 外交追索文物的成功案例 | 第52页 |
(三) 中国利用外交机制追索文物的困境 | 第52-56页 |
1. 文物国家主义与文物国际主义的理念争议 | 第53页 |
2. 国际立法的参与程度有限 | 第53页 |
3. 文物返还请求极少得到积极回应 | 第53-54页 |
4. 国际双边合作不够广泛 | 第54页 |
5. 追索流失文物的外交模式单一 | 第54-55页 |
6. 民间外交未充分发挥作用 | 第55-56页 |
(四) 完善中国追索非法流失文物外交机制的建议 | 第56-63页 |
1. 缓和文物保护理念的冲突 | 第56-57页 |
2. 积极参与国际立法 | 第57页 |
3. 提高国家责任意识 | 第57-58页 |
4.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 第58-59页 |
5. 建立多种外交追索模式 | 第59-61页 |
6. 发挥民间外交的作用 | 第61-63页 |
结论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个人简况 | 第72-73页 |
承诺书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