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虚拟语境中维基阅读的知识共享研究
| 摘要 | 第6-8页 |
| ABSTRACT | 第8-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一)研究缘起 | 第10页 |
| (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二、研究现状 | 第11-17页 |
| (一)关于数字阅读的研究综述 | 第11-14页 |
| (二)关于维基的文献综述 | 第14-16页 |
| (三)关于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的文献综述 | 第16-17页 |
| 三、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 (一)文献研究法 | 第17-18页 |
| (二)对比研究法 | 第18-19页 |
| 第二章 维基阅读知识共享的缘起 | 第19-29页 |
| 一、阅读方式 | 第19-21页 |
| (一)阅读方式的嬗变轨迹 | 第19-20页 |
| (二)阅读现状 | 第20-21页 |
| 二、维基与维基阅读 | 第21-24页 |
| (一)维基的产生与发展 | 第21-22页 |
| (二)维基阅读的概念及特征 | 第22-23页 |
| (三)维基阅读产生的社会背景 | 第23-24页 |
| 三、维基阅读知识共享 | 第24-29页 |
| (一)维基阅读知识共享的概念 | 第24-25页 |
| (二)维基阅读知识共享的实现条件 | 第25-26页 |
| (三)维基阅读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 | 第26-27页 |
| (四)维基阅读知识共享的过程 | 第27-29页 |
| 第三章 维基阅读知识共享的建构分析 | 第29-45页 |
| 一、共享主体:读者 | 第29-33页 |
| (一)共享主体的角色类型 | 第29-30页 |
| (二)共享主体的特征 | 第30-32页 |
| (三)共享主体的使用与满足 | 第32-33页 |
| 二、共享内容:词条 | 第33-35页 |
| (一)共享内容的组织方式 | 第33-34页 |
| (二)共享内容的特征 | 第34-35页 |
| 三、共享技术:维基技术 | 第35-37页 |
| (一)维基技术的特征 | 第36页 |
| (二)维基技术的功能 | 第36-37页 |
| 四、共享载体:维基阅读的虚拟社区 | 第37-41页 |
| (一)维基阅读虚拟社区的表现形式 | 第38页 |
| (二)维基阅读虚拟社区的特征 | 第38-41页 |
| 五、案例分析:维基阅读方式在经典阅读中的典型应用 | 第41-45页 |
| (一)经典文本难以读下去的原因 | 第41-43页 |
| (二)经典文本的维基阅读 | 第43页 |
| (三)《红楼梦》的维基阅读:维基红楼 | 第43-45页 |
| 第四章 维基阅读知识共享的问题分析 | 第45-48页 |
| 一、共享主体层面 | 第45页 |
| (一)个人身份无法确认 | 第45页 |
| (二)志愿者与知识所有者身份的模糊 | 第45页 |
| 二、共享内容层面 | 第45-47页 |
| (一)内容质量无法得到保证 | 第45-46页 |
| (二)动态编辑无法形成终稿 | 第46页 |
| (三)内容编辑中的恶意使用 | 第46-47页 |
| 三、共享载体层面 | 第47-48页 |
| (一)社区规则管制与开放性理念之间的矛盾 | 第47页 |
| (二)社区的负协同效应 | 第47-48页 |
| 第五章 维基阅读知识共享的策略分析及发展趋势 | 第48-53页 |
| 一、维基阅读知识共享问题的对策分析 | 第48-50页 |
| (一)技术层面:建构质量监管技术体系 | 第48页 |
| (二)社区管理层面:建立系统完整的社区规章制度 | 第48-49页 |
| (三)阅读主体层面:提高读者的媒介素养 | 第49-50页 |
| (四)法律层面:强化版权规范 | 第50页 |
| 二、维基阅读知识共享的发展趋势 | 第50-53页 |
| (一)平台化 | 第50-52页 |
| (二)社交化 | 第52-53页 |
| 结语 | 第53-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 致谢 | 第58-60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