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引言 | 第11-20页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森林生物量和碳储量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2-20页 |
1.2.1 森林生物量研究进展和现状 | 第12-14页 |
1.2.2 森林碳储量研究进展和现状 | 第14-18页 |
1.2.3 森林固碳价值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2 研究区概况 | 第20-22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20-22页 |
2.1.1 地理位置 | 第20页 |
2.1.2 气候条件 | 第20页 |
2.1.3 土壤状况 | 第20页 |
2.1.4 水文状况 | 第20-21页 |
2.1.5 植物资源 | 第21页 |
2.1.6 实验区概况 | 第21-22页 |
3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22-27页 |
3.1 研究内容 | 第22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22-26页 |
3.2.1 样地设置 | 第22-23页 |
3.2.2 植被层生物量测定 | 第23页 |
3.2.3 枯落物层蓄积量测定 | 第23页 |
3.2.4 土壤样品采集和物理性质测定 | 第23页 |
3.2.5 有机碳含量测定 | 第23-25页 |
3.2.6 固碳价值计算 | 第25页 |
3.2.7 数据处理 | 第25-26页 |
3.3 技术路线 | 第26-27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27-49页 |
4.1 3 种主要森林类型植被层生物量和碳储量及其分配 | 第27-33页 |
4.1.1 3 种主要森林类型单株生物量及其分配 | 第27页 |
4.1.2 3 种主要森林类型植被层生物量及其分配格局 | 第27-29页 |
4.1.3 3 种主要森林类型植被层含碳率和碳储量 | 第29-31页 |
4.1.4 3 种主要森林类型植被层有机碳密度 | 第31-32页 |
4.1.5 3 种主要森林类型植被层的固碳价值 | 第32-33页 |
4.2 3 种主要森林类型枯落物层生物量和碳储量及其分配 | 第33-37页 |
4.2.1 3 种主要森林类型枯落物层生物量及其分配格局 | 第33-34页 |
4.2.2 3 种主要森林类型枯落物层含碳率和碳储量 | 第34-35页 |
4.2.3 3 种主要森林类型枯落物层有机碳密度 | 第35-36页 |
4.2.4 3 种主要森林类型枯落物层的固碳价值 | 第36-37页 |
4.3 3 种主要森林类型土壤层的碳储量 | 第37-45页 |
4.3.1 3 种主要森林类型土壤层有机碳含量与碳储量 | 第37-38页 |
4.3.2 3 种主要森林类型土壤层有机碳密度与土壤容重 | 第38-40页 |
4.3.3 3 种主要森林类型土壤层有机碳密度与土层深度的关系 | 第40-43页 |
4.3.4 3 种主要森林类型土壤层有机碳储量垂直分布规律 | 第43-45页 |
4.3.5 3 种主要森林类型土壤层固碳价值 | 第45页 |
4.4 3 种主要森林类型总生物量和总碳储量及其固碳总价值 | 第45-49页 |
4.4.1 3 种主要森林类型的总生物量 | 第45-46页 |
4.4.2 3 种主要森林类型的总碳储量 | 第46-47页 |
4.4.3 3 种主要森林类型的总固碳价值 | 第47-49页 |
5 结论与讨论 | 第49-52页 |
5.1 结论 | 第49页 |
5.2 讨论 | 第49-52页 |
5.2.1 3 种森林类型的生物量 | 第49-50页 |
5.2.2 3 种森林类型的碳储量 | 第50-51页 |
5.2.3 3 种森林类型的固碳价值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7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7-58页 |
作者简介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