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1-28页 |
1.1 荧光材料 | 第11-13页 |
1.2 聚合物量子点的定义 | 第13-14页 |
1.3 聚合物量子点的性质 | 第14-17页 |
1.3.1 聚合物量子点的尺寸 | 第14页 |
1.3.2 光学性质 | 第14-15页 |
1.3.3 稳定性 | 第15-16页 |
1.3.4 生物毒性 | 第16-17页 |
1.4 聚合物量子点的制备 | 第17-19页 |
1.4.1 水热法 | 第17页 |
1.4.2 微乳液法 | 第17-18页 |
1.4.3 再沉淀法 | 第18-19页 |
1.5 聚合物量子点的应用 | 第19-23页 |
1.5.1 细胞成像 | 第19-20页 |
1.5.2 生物检测 | 第20页 |
1.5.3 金属离子检测 | 第20-21页 |
1.5.4 光电子器件 | 第21-22页 |
1.5.5 pH传感器 | 第22页 |
1.5.6 温度传感器 | 第22-23页 |
1.6 苯胺类导电聚合物概述 | 第23-26页 |
1.6.1 导电聚合物 | 第23-24页 |
1.6.2 苯胺类导电聚合物 | 第24-25页 |
1.6.3 邻苯二胺类导电聚合物 | 第25-26页 |
1.7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26-28页 |
1.7.1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1.7.2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 第27-28页 |
第2章 聚邻苯二胺-罗丹明B共聚物量子点的光诱导电子转移及细胞内亚硝酸根的检测 | 第28-45页 |
2.1 引言 | 第28-29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9-31页 |
2.2.1 实验试剂 | 第29页 |
2.2.2 实验仪器 | 第29-30页 |
2.2.3 实验步骤 | 第30-31页 |
2.2.3.1 Pp–RhB dots的制备 | 第30页 |
2.2.3.2 Pp–RhB dots的表征 | 第30-31页 |
2.2.3.3 Pp–RhB dots荧光性能的研究 | 第31页 |
2.2.3.4 细胞内NO_2~-的检测 | 第31页 |
2.2.3.5 量子产率的计算 | 第31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1-43页 |
2.3.1 Pp–RhB dots的形貌表征 | 第31-32页 |
2.3.2 Pp–RhB dots的结构表征 | 第32-34页 |
2.3.3 Pp–RhB dots的光学性质 | 第34-35页 |
2.3.4 Pp–RhB dots稳定性表征 | 第35-37页 |
2.3.4.1 pH对Pp–RhB dots荧光强度的影响 | 第35-36页 |
2.3.4.2 光照对Pp–RhB dots荧光强度的影响 | 第36-37页 |
2.3.5 Pp–RhB dots的选择性分析 | 第37-39页 |
2.3.6 Pp–RhB dots对NO_2~-的荧光检测 | 第39-41页 |
2.3.7 Pp–RhB dots对NO_2~-检测机理 | 第41-42页 |
2.3.8 细胞中NO_2~-检测 | 第42-4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第3章 邻苯二胺-间苯二胺共聚物量子点的合成及六价铬离子的检测 | 第45-56页 |
3.1 引言 | 第45-46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6-47页 |
3.2.1 实验试剂 | 第46页 |
3.2.2 实验仪器 | 第46页 |
3.2.3 实验步骤 | 第46-47页 |
3.2.3.1 邻苯二胺-间苯二胺共聚物量子点的合成 | 第46页 |
3.2.3.2 邻苯二胺-间苯二胺共聚物量子点的表征 | 第46-47页 |
3.2.3.3 邻苯二胺-间苯二胺共聚物量子点荧光性能的探究 | 第47页 |
3.2.3.4 量子产率的计算 | 第47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7-55页 |
3.3.1 邻苯二胺-间苯二胺共聚物量子点形貌表征 | 第47页 |
3.3.2 邻苯二胺-间苯二胺共聚物量子点结构表征 | 第47-50页 |
3.3.3 邻苯二胺-间苯二胺共聚物量子点稳定性分析 | 第50-51页 |
3.3.3.1 pH对OMCP荧光强度的影响 | 第50页 |
3.3.3.2 光照对OMCP荧光强度的影响 | 第50-51页 |
3.3.3.3 盐溶液浓度对OMCP荧光强度的影响 | 第51页 |
3.3.4 邻苯二胺-间苯二胺共聚物量子点选择性分析 | 第51-52页 |
3.3.5 邻苯二胺-间苯二胺共聚物量子点对Cr~(6+)的荧光检测 | 第52-54页 |
3.3.6 邻苯二胺-间苯二胺共聚物量子点检测Cr~(6+)的机理 | 第54-5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4章 邻苯二胺-半胱氨酸共聚物量子点的合成及汞离子的检测 | 第56-68页 |
4.1 引言 | 第56-57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57-58页 |
4.2.1 实验试剂 | 第57页 |
4.2.2 实验仪器 | 第57页 |
4.2.3 实验步骤 | 第57-58页 |
4.2.3.1 邻苯二胺-半胱氨酸共聚物量子点的合成 | 第57页 |
4.2.3.2 邻苯二胺-半胱氨酸共聚物量子点的表征 | 第57-58页 |
4.2.3.3 邻苯二胺-半胱氨酸共聚物量子点荧光性能的探究 | 第58页 |
4.2.3.4 量子产率的计算 | 第58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8-67页 |
4.3.1 邻苯二胺-半胱氨酸共聚物量子点形貌表征 | 第58页 |
4.3.2 邻苯二胺-半胱氨酸共聚物量子点结构表征 | 第58-60页 |
4.3.3 邻苯二胺-半胱氨酸共聚物量子点稳定性分析 | 第60-61页 |
4.3.3.1 pH对O-Cys荧光强度的影响 | 第60-61页 |
4.3.3.2 光照对O-Cys荧光强度的影响 | 第61页 |
4.3.4 邻苯二胺-半胱氨酸共聚物量子点选择性分析 | 第61-62页 |
4.3.5 邻苯二胺-半胱氨酸共聚物量子点对Hg~(2+)的荧光检测 | 第62-66页 |
4.3.6 邻苯二胺-半胱氨酸共聚物量子点对Hg~(2+)检测机理 | 第66-6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8-70页 |
5.1 结论 | 第68页 |
5.2 创新点 | 第68-69页 |
5.3 展望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82页 |
致谢 | 第82-85页 |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