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30页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 第15-17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5-16页 |
1.1.2 问题提出 | 第16-17页 |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第17-19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7-18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第19-27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9-24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4-26页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第26-27页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27-30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7-28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8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28-30页 |
第2章 中国省域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理论分析 | 第30-65页 |
2.1 中国旅游产业发展历程及发展模式 | 第30-34页 |
2.1.1 中国旅游产业发展历程 | 第30-32页 |
2.1.2 中国旅游产业发展模式 | 第32-34页 |
2.2 中国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基础理论 | 第34-44页 |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34-38页 |
2.2.2 系统论 | 第38-40页 |
2.2.3 旅游经济学理论 | 第40-44页 |
2.3 省域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理论框架的构建 | 第44-49页 |
2.3.1 省域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三维分析 | 第44-45页 |
2.3.2 省域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理论模型 | 第45-49页 |
2.4 省域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系统构建 | 第49-58页 |
2.4.1 省域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定义 | 第49-50页 |
2.4.2 省域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系统的数学描述 | 第50-51页 |
2.4.3 省域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系统机制 | 第51-52页 |
2.4.4 省域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系统分析 | 第52-58页 |
2.5 中国旅游资源分析 | 第58-64页 |
2.5.1 旅游资源概述及其在中国的空间分布 | 第58-60页 |
2.5.2 中国旅游资源的特点 | 第60-62页 |
2.5.3 中国旅游资源的优劣势 | 第62页 |
2.5.4 中国旅游资源的发展方向 | 第62-64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3章 省域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运行机制分析 | 第65-90页 |
3.1 省域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驱动机制 | 第65-69页 |
3.1.1 驱动机制的形成 | 第65-66页 |
3.1.2 驱动机制的运行 | 第66-69页 |
3.2 省域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平衡机制 | 第69-74页 |
3.2.1 旅游客源平衡控制 | 第69-71页 |
3.2.2 资源配置平衡控制 | 第71-73页 |
3.2.3 生态承载力平衡控制 | 第73-74页 |
3.3 省域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激励机制 | 第74-77页 |
3.3.1 微观主体的行为动机 | 第75-76页 |
3.3.2 宏观主体的激励措施 | 第76-77页 |
3.4 省域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信息反馈与调控机制 | 第77-80页 |
3.4.1 信息反馈机制 | 第78页 |
3.4.2 信息调控机制 | 第78-80页 |
3.5 省域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保障机制 | 第80-85页 |
3.5.1 政策法律保障 | 第80-82页 |
3.5.2 资金投入保障 | 第82-83页 |
3.5.3 基础设施保障 | 第83页 |
3.5.4 危机管理保障 | 第83-85页 |
3.6 省域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机制间协同作用及功能 | 第85-89页 |
3.6.1 省域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机制间协同作用 | 第85-88页 |
3.6.2 省域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机制间协同功能 | 第88-89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89-90页 |
第4章 省域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运行机制协同度绩效评价 | 第90-118页 |
4.1 省域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机制协同度绩效评价思想和原则 | 第91-95页 |
4.1.1 绩效评价的指导思想 | 第91页 |
4.1.2 绩效评价的指导原则 | 第91-92页 |
4.1.3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92-95页 |
4.2 省域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运行机制协同度绩效评价方法 | 第95-104页 |
4.2.1 基于AHP的指标体系赋权方法 | 第95-101页 |
4.2.2 运行机制协同度的二次相对绩效评价方法 | 第101-104页 |
4.3 省域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机制协同度绩效评价实证分析 | 第104-113页 |
4.4 省域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机制协同度绩效评价结果异质性动态分析 | 第113-114页 |
4.5 省域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系统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 | 第114-117页 |
4.5.1 旅游管理定位尚不明确 | 第115页 |
4.5.2 驱动供给能力欠缺,商品推广、品牌资源匮乏 | 第115页 |
4.5.3 激励机制不足,旅游与创新设计等高科技领域的结合欠缺 | 第115-116页 |
4.5.4 信息调控机制不畅 | 第116-117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117-118页 |
第5章 省域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潜力研究与对策 | 第118-162页 |
5.1 多省域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思想 | 第118-119页 |
5.2 多省域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系统 | 第119-127页 |
5.2.1 生态环境子系统作用 | 第120-122页 |
5.2.2 经济子系统作用 | 第122-124页 |
5.2.3 社会子系统作用 | 第124-126页 |
5.2.4 政策技术子系统作用 | 第126-127页 |
5.3 多省域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方法 | 第127-129页 |
5.3.1 指标数据处理 | 第127-128页 |
5.3.2 TOPSIS模型的理论解释 | 第128-129页 |
5.3.3 聚类分析方式 | 第129页 |
5.4 多省域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实证分析 | 第129-137页 |
5.4.1 基于AHP-熵的指标体系赋权方法 | 第130-133页 |
5.4.2 基于TOPSIS模型的综合评价过程 | 第133-135页 |
5.4.3 发展模式归类分析 | 第135-137页 |
5.5 多省域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 第137-161页 |
5.5.1 提升省域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机制协同度对策 | 第137-140页 |
5.5.2 多省域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路径选择 | 第140-149页 |
5.5.3 多省域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保障措施 | 第149-161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61-162页 |
结论 | 第162-164页 |
参考文献 | 第164-174页 |
附录 | 第174-18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186-188页 |
致谢 | 第188-189页 |
简历 | 第189页 |
学习经历 | 第189页 |
工作经历 | 第1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