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叙事与影像观念:南京大屠杀电影的话语建构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英文摘要 | 第4-8页 |
1 绪论 | 第8-17页 |
·研究动机 | 第11-13页 |
·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研究思路 | 第15-17页 |
2 历史记忆与电影表现问题 | 第17-34页 |
·“大屠杀”的界定 | 第17-19页 |
·南京大屠杀的发生及原因 | 第19-25页 |
·南京大屠杀的发生 | 第19-22页 |
·南京大屠杀发生的原因 | 第22-25页 |
·南京大屠杀的电影生产及建构 | 第25-34页 |
·南京大屠杀的电影建构 | 第25-29页 |
·南京大屠杀的电影生产 | 第29-34页 |
3 中国电影中的南京大屠杀 | 第34-61页 |
·南京大屠杀电影的观念衍变 | 第34-35页 |
·声泪俱下之控诉 | 第35-45页 |
·《屠城血证》:为了忘却的记忆 | 第35-39页 |
·《黑太阳?南京大屠杀》:惨绝人寰的血腥 | 第39-42页 |
·《东京审判》:穷尽心血的正义 | 第42-45页 |
·义正言辞之救赎 | 第45-51页 |
·《栖霞寺1937》:佛门净土的一隅 | 第45-49页 |
·《黄石的孩子》:历史的逃离与文化的救赎 | 第49-51页 |
·痛彻心扉之反思 | 第51-61页 |
·《南京1937》:含泪泣血的哀伤 | 第51-53页 |
·《五月八月》:生离死别的定格 | 第53-56页 |
·《南京!南京!》被置换的历史身份 | 第56-61页 |
4 结语 | 第61-66页 |
·民族情感对接受心理的影响 | 第61-63页 |
·人文关怀理念与大屠杀电影创作 | 第63-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69页 |
附录 | 第69页 |
A 参考影片 | 第69页 |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