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9-19页 |
第一章 新媒体时代与政府公信力界定 | 第19-35页 |
第一节 新媒体与新媒体时代 | 第19-25页 |
一、新媒体 | 第19-21页 |
二、新媒体时代 | 第21-24页 |
(一)新媒体逐渐确立其主流地位,传统媒体寻求突破 | 第21-22页 |
(二)新媒体对公共领域的重构 | 第22-24页 |
三、新媒体时代的特征 | 第24-25页 |
(一)信息的立体化传播 | 第24-25页 |
(二)信息传播的交互性增强 | 第25页 |
第二节 政府公信力 | 第25-31页 |
一、政府公信力 | 第26-29页 |
(一)公信力 | 第26-27页 |
(二)政府公信力 | 第27-28页 |
(三)政府公信力与政府信任、政府诚信、政府信用 | 第28-29页 |
二、政府公信力的理论基础 | 第29-31页 |
(一)社会契约论 | 第29-30页 |
(二)责任政府理论 | 第30-31页 |
(三)社会资本理论 | 第31页 |
第三节 媒体与政府公信力建设 | 第31-34页 |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二章 新媒体时代政府公信力建设的机遇与挑战 | 第35-46页 |
第一节 新媒体时代政府公信力建设面临的机遇 | 第35-38页 |
一、拓宽了政府信息传播的广度 | 第35-36页 |
二、提升了政府信息传播的速度 | 第36-37页 |
三、提升了政府信息传播的深度 | 第37-38页 |
四、拓宽了公民利益表达和公民参与的渠道 | 第38页 |
第二节 新媒体时代政府公信力建设的挑战 | 第38-45页 |
一、传统媒体影响政府公信力建设的程度下降 | 第39-40页 |
(一)“守门人”角色的弱化 | 第39页 |
(二)传播模式的的尴尬 | 第39-40页 |
二、新媒体给政府公信力建设带来的负面影响 | 第40-43页 |
(一)信息虚假性、负面性危害政府可信形象 | 第40-41页 |
(二)舆论不可控性导致对政府的误信 | 第41-42页 |
(三)传播片面性、碎片化影响对政府完整性评价 | 第42页 |
(四)利益趋向性使政府信息传播失真 | 第42-43页 |
三、媒体环境复杂化对政府公信力的冲击 | 第43-45页 |
(一)对同一政府新闻的报道内容有差异 | 第44页 |
(二)对同一政府新闻的传播准确性有差异 | 第44页 |
(三)对同一政府新闻的反应时间有差异 | 第44-45页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三章 新媒体时代政府公信力建设的理性选择 | 第46-55页 |
第一节 提高政府信息公开的主动性、科学性 | 第46-48页 |
一、提高政府信息公开的主动性 | 第46-47页 |
(一)转变政府传播方式 | 第46-47页 |
(二)强化政府主动传播与沟通的能力 | 第47页 |
二、提高政府信息公开的科学性 | 第47-48页 |
第二节 有效发挥新媒体沟通作用 | 第48-50页 |
一、畅通民意诉求渠道,鼓励公共参与 | 第48-49页 |
二、建立民意回应机制,强化与网民的沟通 | 第49-50页 |
第三节 重塑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的舆论引导力 | 第50-52页 |
一、重塑传统媒体的权威性传播能力 | 第50-51页 |
二、强化传统媒体的深刻性传播能力 | 第51-52页 |
第四节 引导和规范媒体传播行为,营造良好的传播环境 | 第52-54页 |
一、尊重信息传播规律 | 第52页 |
二、强化媒体责任 | 第52-53页 |
三、加强媒体管理法制化,培育行业道德 | 第53-54页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结论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