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引言 | 第10-14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1.2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12-14页 |
1.2.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2.2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3-14页 |
2 贾敬龙案案情及量刑问题的争议焦点 | 第14-19页 |
2.1 案情介绍及判决结果 | 第14-15页 |
2.1.1 案情介绍 | 第14页 |
2.1.2 判决结果 | 第14-15页 |
2.2 贾敬龙案量刑问题的争议焦点 | 第15-19页 |
2.2.1 贾敬龙是否构成自首 | 第15-16页 |
2.2.2 被害人何建华是否存在过错 | 第16-17页 |
2.2.3 贾敬龙是否属于激愤型杀人 | 第17页 |
2.2.4 贾敬龙是否适用死刑 | 第17-19页 |
3 本案的量刑争议问题法理分析 | 第19-30页 |
3.1 贾敬龙是否构成自首 | 第19-22页 |
3.1.1 一般自首的认定 | 第19-20页 |
3.1.2 自首的法律后果 | 第20-21页 |
3.1.3 本案不应认定为自首 | 第21-22页 |
3.2 本案是否存在被害人过错 | 第22-24页 |
3.2.1 被害人过错的概念及认定 | 第22-23页 |
3.2.2 被害人过错对量刑的影响 | 第23页 |
3.2.3 本案的量刑应考虑被害人过错 | 第23-24页 |
3.3 本案是否属于激愤型杀人的法理分析 | 第24-27页 |
3.3.1 激愤型杀人的构成要件 | 第24-25页 |
3.3.2 激愤型杀人对量刑的影响 | 第25-26页 |
3.3.3 本案不构成激愤型杀人 | 第26-27页 |
3.4 本案死刑裁量相关问题分析 | 第27-30页 |
3.4.1 死刑的概念 | 第27页 |
3.4.2 死刑的适用标准 | 第27-28页 |
3.4.3 本案依法不应当适用死刑 | 第28-30页 |
4 贾敬龙案量刑问题的启示 | 第30-33页 |
4.1 量刑时应重视被害人过错 | 第30-31页 |
4.1.1 细化被害人过错的类型 | 第30页 |
4.1.2 建议将被害人的重大过错划入法定量刑情节 | 第30-31页 |
4.2 裁量时应考虑激愤型杀人 | 第31-33页 |
4.2.1 认定为激愤型杀人对量刑的意义 | 第31-32页 |
4.2.2 明确规定激愤型杀人为酌定量刑情节 | 第32-33页 |
结论 | 第33-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37页 |
后记 | 第37-3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