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佐茂生态思想及其现实启示探究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页 |
1 导论 | 第7-12页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7-8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7-8页 |
1.1.2 选题目的和意义 | 第8页 |
1.2 岩佐茂生态思想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8-10页 |
1.3 研究思路、方法、创新点 | 第10-12页 |
2 岩佐茂生态思想的缘起 | 第12-18页 |
2.1 岩佐茂生态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 | 第12-14页 |
2.1.1 西方生态社会主义思潮 | 第12-13页 |
2.1.2 日本战后的产业公害与反公害运动 | 第13-14页 |
2.2 岩佐茂生态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 | 第14-18页 |
2.2.1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 | 第14-16页 |
2.2.2 日本马克思主义者的生态见解 | 第16-18页 |
3 岩佐茂生态思想的理论结构 | 第18-32页 |
3.1 人与自然的对立与共生 | 第18-21页 |
3.1.1 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再认识 | 第18-19页 |
3.1.2 人与自然的共生共存 | 第19-21页 |
3.2 保护环境的环境伦理学 | 第21-24页 |
3.2.1 对西方环境伦理学的反思 | 第21-22页 |
3.2.2 新的环境伦理学定位 | 第22-24页 |
3.3 资本逻辑与生活逻辑的对立 | 第24-27页 |
3.3.1 资本逻辑与生活逻辑 | 第24-26页 |
3.3.2 以生活逻辑超越资本逻辑 | 第26-27页 |
3.4 实现生态社会主义 | 第27-32页 |
3.4.1 构建循环型社会 | 第27-29页 |
3.4.2 社会主义本质上是生态社会主义 | 第29-32页 |
4 岩佐茂生态思想评析 | 第32-41页 |
4.1 岩佐茂生态思想的进步性 | 第32-34页 |
4.1.1 批判资本逻辑,构筑生活逻辑 | 第32-33页 |
4.1.2 揭示生态社会主义的可能性 | 第33-34页 |
4.2 岩佐茂生态思想的局限性 | 第34-36页 |
4.2.1 对马克思辩证法的批判本质认识不足 | 第34-35页 |
4.2.2 未能超越生态社会主义的历史局限性 | 第35-36页 |
4.3 岩佐茂生态思想的借鉴意义 | 第36-41页 |
4.3.1 立足本国语境,弘扬生态文化 | 第36-37页 |
4.3.2 贯彻生活逻辑,倡导绿色生活 | 第37-38页 |
4.3.3 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美丽中国 | 第38-41页 |
5 结论 | 第41-42页 |
致谢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8页 |
附录 | 第48页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48页 |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课题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