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菊种苗离体快繁与复壮技术的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12-24页 |
1.1 药菊的研究进展 | 第12-15页 |
1.1.1 本草考证 | 第12页 |
1.1.2 生药学研究 | 第12-13页 |
1.1.3 化学成分研究 | 第13页 |
1.1.4 药理药效学研究 | 第13-15页 |
1.1.5 临床研究及现代应用 | 第15页 |
1.2 药菊种质资源的研究进展 | 第15-19页 |
1.2.1 药菊生物学特性 | 第15-16页 |
1.2.2 种质资源的研究 | 第16-17页 |
1.2.3 药菊组织培养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3 药菊病害及脱毒机理的研究进展 | 第19-23页 |
1.3.1 药菊病害研究 | 第19-20页 |
1.3.2 脱毒机理的研究 | 第20-21页 |
1.3.3 脱毒鉴定的研究 | 第21-22页 |
1.3.4 脱毒苗的生长优势 | 第22-23页 |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3-24页 |
第二章 贡菊种质退化现状调查 | 第24-29页 |
2.1 调查方法 | 第24-27页 |
2.1.1 文献调查 | 第24页 |
2.1.2 现场考察 | 第24-27页 |
2.2 调查结果分析 | 第27-28页 |
2.3 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贡菊离体快繁体系建立的研究 | 第29-56页 |
3.1 供试材料 | 第29-30页 |
3.1.1 材料 | 第29页 |
3.1.2 仪器与试剂 | 第29-30页 |
3.2 试验方法 | 第30-35页 |
3.2.1 初代培养 | 第30-31页 |
3.2.2 继代增殖 | 第31-32页 |
3.2.3 壮苗生根 | 第32-34页 |
3.2.4 炼苗、移栽条件 | 第34-35页 |
3.3 培养基及培养条件 | 第35-36页 |
3.3.1 培养基 | 第35-36页 |
3.3.2 培养条件 | 第36页 |
3.4 数据统计方法与指标分析 | 第36页 |
3.5 结果与分析 | 第36-52页 |
3.5.1 灭菌条件对无菌材料获得的影响 | 第36-38页 |
3.5.2 不同影响因子对继代增殖培养的影响 | 第38-41页 |
3.5.3 不同影响因子对成苗与生根诱导的影响 | 第41-48页 |
3.5.4 炼苗、移栽 | 第48-52页 |
3.6 小结与讨论 | 第52-56页 |
3.6.1 无菌材料获得 | 第52-53页 |
3.6.2 腋芽的诱导试验 | 第53页 |
3.6.3 生根与壮苗培养 | 第53-54页 |
3.6.4 炼苗与移栽试验 | 第54页 |
3.6.5 贡菊离体快繁体系 | 第54-56页 |
第四章 贡菊组培苗脱毒及复壮效果对比试验 | 第56-61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56-57页 |
4.1.1 材料 | 第56页 |
4.1.2 仪器与试剂 | 第56页 |
4.1.3 方法的建立 | 第56-57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57-60页 |
4.2.1 性状鉴定 | 第57-59页 |
4.2.2 指示植物鉴定 | 第59-60页 |
4.3 小结与讨论 | 第60-61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1-63页 |
5.1 结论 | 第61页 |
5.1.1 贡菊离体快繁体系的建立 | 第61页 |
5.1.2 贡菊组培脱毒苗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61页 |
5.2 展望 | 第61-62页 |
5.3 创新性 | 第62页 |
5.4 有待解决的问题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附录 | 第67-73页 |
附录1:实验图片 | 第67-72页 |
附录2:英文缩略语 | 第72-73页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附件1:统计学处理合格证明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