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中医观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7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一、中医现代化研究 | 第12-13页 |
二、唯象中医学研究 | 第13页 |
三、人体科学研究 | 第13-14页 |
四、系统科学运用于中医的研究 | 第14页 |
五、钱学森弟子对其中医观的研究 | 第14-15页 |
第三节 研究目的、意义及方法 | 第15-17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15-16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6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第二章 钱学森中医观的形成 | 第17-21页 |
第一节 钱学森中医观形成的影响因素 | 第17-18页 |
一、钱学森的专业研究 | 第17页 |
二、钱学森的工作角色 | 第17-18页 |
三、钱学森对健康的切身体验 | 第18页 |
第二节 钱学森中医观形成的方法和阶段 | 第18-21页 |
一、钱学森中医观形成的方法 | 第18-20页 |
(一) 综合集成方法 | 第18-19页 |
(二) 系统科学方法 | 第19-20页 |
二、钱学森中医观形成的阶段 | 第20-21页 |
第三章 钱学森中医观主要内容 | 第21-42页 |
第一节 关于中医学的认知 | 第21-27页 |
一、关于中医知识的定位 | 第21-22页 |
(一) 钱学森对“人”的认识 | 第21页 |
(二) 钱学森对中医知识的定位 | 第21-22页 |
二、中医学与哲学的关系 | 第22-23页 |
(一) 中医理论是经典意义上的自然哲学 | 第22-23页 |
(二) 用一种正确的哲学去指导中医 | 第23页 |
三、中医学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 第23-25页 |
(一) 钱学森的科技观 | 第23-25页 |
(二) 中医学与科学技术 | 第25页 |
四、关于中医气功的态度 | 第25-27页 |
第二节 关于中医方法的观点 | 第27-33页 |
一、唯象中医学方法 | 第27-28页 |
二、中医学人体科学方法 | 第28-30页 |
三、中医学系统科学方法 | 第30-33页 |
(一) 系统科学是中医现代化理论基础 | 第30-31页 |
(二) 系统科学是解决复杂巨系统的科学 | 第31-32页 |
(三) 系统科学方法是中医现代化方法指南 | 第32-33页 |
第三节 关于中医现代化的观点 | 第33-42页 |
一、中医语言与理论现代化 | 第33-35页 |
(一) 中医语言现代化 | 第33-34页 |
(二) 中医理论现代化 | 第34-35页 |
二、中医教育现代化 | 第35-36页 |
三、中医现代化路径 | 第36-42页 |
(一) 中医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 第37页 |
(二) 当前中医现代化误区 | 第37-38页 |
(三) 中医现代化路径选择 | 第38-42页 |
1. 中医现代化是一场革命 | 第38-39页 |
2. 中医现代化要中西医结合实现扬弃 | 第39-40页 |
3. 中医现代化分步走 | 第40-42页 |
第四章 钱学森中医观评析 | 第42-54页 |
第一节 钱学森中医思维特征 | 第42-45页 |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中医 | 第42-43页 |
二、批判性 | 第43页 |
三、整体性 | 第43-44页 |
四、唯科学性 | 第44-45页 |
第二节 钱学森中医观的理论价值 | 第45-48页 |
一、契合现代医学模式 | 第45-46页 |
二、深化对中医理论的认知 | 第46-47页 |
三、丰富中医研究的方法 | 第47-48页 |
第三节 钱学森中医观的实践意义 | 第48-54页 |
一、国家中医发展战略的指导意义 | 第48-49页 |
(一) 在国家层面推动中医发展 | 第48-49页 |
(二) 中医现代化路径的指导意义 | 第49页 |
二、中医教育实践和指导意义 | 第49-51页 |
(一) 中医语言教育现代化 | 第50页 |
(二) 创新人才培养 | 第50页 |
(三) 综合素质培养 | 第50-51页 |
三、中医研究实践和指导意义 | 第51-54页 |
(一) 唯象中医学 | 第51-52页 |
(二) 系统科学 | 第52-53页 |
(三) 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 | 第53-54页 |
结语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