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绪论 | 第12-30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2-13页 |
1.2 数字视频取证技术概述 | 第13-17页 |
1.2.1 常见的视频篡改手段 | 第13-15页 |
1.2.2 数字视频取证技术 | 第15-17页 |
1.3 数字视频取证技术研究现状 | 第17-27页 |
1.3.1 数字视频水印技术 | 第18-20页 |
1.3.2 数字视频来源检测 | 第20-21页 |
1.3.3 视频压缩历史检测 | 第21-22页 |
1.3.4 视频内容篡改检测 | 第22-27页 |
1.3.5 存在的问题 | 第27页 |
1.4 本文研究内容与主要研究成果 | 第27-28页 |
1.5 本文结构安排 | 第28-30页 |
2 基于数字水印的视频主动取证算法 | 第30-52页 |
2.1 H.264/AVC视频压缩编码技术 | 第30-36页 |
2.1.1 视频编码标准发展进程 | 第30-32页 |
2.1.2 H.264/AVC编码框架与结构 | 第32-33页 |
2.1.3 H.264/AVC关键技术 | 第33-36页 |
2.2 基于帧间运动矢量的视频水印主动取证算法 | 第36-45页 |
2.2.1 水印嵌入位置的选择 | 第36-37页 |
2.2.2 水印嵌入规则 | 第37-39页 |
2.2.3 水印的提取 | 第39页 |
2.2.4 实验结果与篡改检测 | 第39-45页 |
2.3 基于CAVLC熵编码的视频水印主动取证算法 | 第45-51页 |
2.3.1 CAVLC编码过程 | 第45-46页 |
2.3.2 提出的水印算法 | 第46-47页 |
2.3.3 水印的嵌入及提取 | 第47-48页 |
2.3.4 实验结果与篡改检测 | 第48-5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3 数字视频二次压缩检测算法 | 第52-78页 |
3.1 H.265/HEVC的改进之处 | 第52-55页 |
3.1.1 灵活的编码结构 | 第52-54页 |
3.1.2 改进的预测编码技术 | 第54-55页 |
3.2 基于共生矩阵的H.265/HEVC视频二次压缩检测算法 | 第55-68页 |
3.2.1 不同QP下压缩对DCT系数分布的影响 | 第55-57页 |
3.2.2 共生矩阵 | 第57-58页 |
3.2.3 特征提取 | 第58-62页 |
3.2.4 二次压缩检测流程 | 第62-64页 |
3.2.5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64-68页 |
3.3 基于变换单元TU的H.265/HEVC视频二次压缩检测算法 | 第68-77页 |
3.3.1 编码模式选择过程 | 第68-70页 |
3.3.2 不同QP下压缩对变换块TU分布的影响 | 第70-72页 |
3.3.3 特征提取 | 第72-75页 |
3.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75-77页 |
3.4 本章小节 | 第77-78页 |
4 基于视频修复痕迹的运动对象删除篡改的检测算法 | 第78-89页 |
4.1 篡改软件工作原理 | 第78-79页 |
4.2 篡改后未压缩视频检测算法 | 第79-82页 |
4.2.1 对称帧差检测方法 | 第79-81页 |
4.2.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81-82页 |
4.3 篡改后压缩视频检测算法 | 第82-88页 |
4.3.1 光流法及光流方向一致性分析 | 第83-84页 |
4.3.2 空域检测及定位 | 第84-86页 |
4.3.3 时域定位 | 第86页 |
4.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86-88页 |
4.4 本章小节 | 第88-89页 |
5 基于二维相位一致性和K-Means聚类的视频帧间篡改的检测算法 | 第89-104页 |
5.1 基于二维相位一致性提取视频特征 | 第89-94页 |
5.1.1 二维相位一致性 | 第89-91页 |
5.1.2 相邻帧间相关系数 | 第91-93页 |
5.1.3 连续帧间相关系数的商 | 第93-94页 |
5.2 利用K-Means聚类检测视频篡改 | 第94-99页 |
5.2.1 K-Means聚类算法 | 第94-95页 |
5.2.2 原始视频特征及聚类效果 | 第95-96页 |
5.2.3 帧插入篡改后视频特征及聚类效果 | 第96-97页 |
5.2.4 帧删除篡改后视频特征及聚类效果 | 第97-98页 |
5.2.5 多次插入/删除篡改后视频特征及聚类效果 | 第98-99页 |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99-103页 |
5.3.1 实验数据库 | 第99-100页 |
5.3.2 评价标准 | 第100页 |
5.3.3 实验结果 | 第100-102页 |
5.3.4 时间复杂度分析 | 第102-10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03-104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104-107页 |
6.1 本文工作总结 | 第104-105页 |
6.2 未来工作展望 | 第105-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14页 |
在学研究成果 | 第114-116页 |
致谢 | 第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