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论文--通信论文--通信理论论文--信息论论文--信道编码理论论文

电力线通信中信道编码和协作中继技术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引言第11-13页
1 绪论第13-24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3-17页
    1.2 研究动态与应用现状第17-22页
        1.2.1 研究动态第17-20页
        1.2.2 应用现状第20-22页
    1.3 论文研究内容第22-24页
2 基于极化码的电力线通信系统第24-48页
    2.1 引言第24-25页
    2.2 极化码简介第25-35页
        2.2.1 信道极化现象第25-32页
        2.2.2 极化码编码第32-34页
        2.2.3 极化码译码第34-35页
    2.3 基于极化码的电力线通信系统第35-41页
        2.3.1 系统框架第36-37页
        2.3.2 多径信道第37页
        2.3.3 脉冲噪声第37-38页
        2.3.4 编码结构第38-41页
    2.4 仿真分析第41-47页
        2.4.1 仿真参数第41页
        2.4.2 仿真结果第41-47页
    2.5 本章小结第47-48页
3 基于极化码-LT级联码的电力线通信系统第48-66页
    3.1 引言第48-49页
    3.2 喷泉码简介第49-55页
        3.2.1 度分布函数第50-52页
        3.2.2 LT码编码第52-53页
        3.2.3 LT码译码第53-55页
    3.3 基于极化码-LT级联码的电力线通信系统第55-60页
        3.3.1 系统框架第55-56页
        3.3.2 编码结构第56-60页
    3.4 仿真分析第60-64页
        3.4.1 仿真参数第60页
        3.4.2 仿真结果第60-64页
    3.5 本章小结第64-66页
4 基于喷泉码协作中继协议的低压电力线通信系统第66-93页
    4.1 引言第66-67页
    4.2 协作中继技术简介第67-69页
    4.3 喷泉码协作中继协议第69-84页
        4.3.1 信道模型第70-72页
        4.3.2 系统模型第72-75页
        4.3.3 协议及容量分析第75-84页
    4.4 仿真分析第84-91页
        4.4.1 仿真参数第85页
        4.4.2 仿真结果第85-91页
    4.5 本章小结第91-93页
5 三个时隙自适应差分双向中继系统第93-108页
    5.1 引言第93-95页
    5.2 双向中继技术简介第95-96页
    5.3 三个时隙自适应差分双向中继系统第96-104页
        5.3.1 信号模型第96-98页
        5.3.2 自适应差分中继算法第98-100页
        5.3.3 自适应差分合并检测算法第100-104页
    5.4 仿真分析第104-107页
        5.4.1 仿真参数第104页
        5.4.2 仿真结果第104-107页
    5.5 本章小结第107-108页
6 总结与展望第108-110页
    6.1 工作总结第108-109页
    6.2 工作展望第109-110页
参考文献第110-117页
在学研究成果第117-118页
致谢第118页

论文共11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海口港二期码头施工成本管理及控制措施研究
下一篇:数字视频取证关键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