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航空、航天论文--航天(宇宙航行)论文--航天仪表、航天器设备、航天器制导与控制论文--制导与控制论文--航天器制导与控制论文

内编队引力参考敏感器构建的理论和方法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1章 绪论第17-35页
    1.1 课题背景和意义第17-19页
        1.1.1 课题来源第17页
        1.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7-19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9-33页
        1.2.1 空间引力探测任务概况第19-23页
        1.2.2 内编队引力参考敏感器构建的关键问题第23-26页
        1.2.3 验证质量块的相对位移测量技术第26-31页
        1.2.4 球形验证质量块的质心位移确定方法第31-32页
        1.2.5 纯引力轨道维持控制方法第32-33页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第33-35页
第2章 内编队引力参考敏感器机理分析第35-44页
    2.1 引言第35页
    2.2 内编队引力参考敏感器性能的影响因素第35-37页
        2.2.1 相对测量精度的影响因素第35页
        2.2.2 非引力干扰的影响因素第35-37页
    2.3 非引力干扰的指标分配模型第37-40页
        2.3.1 干扰和测量误差的传播关系第37-38页
        2.3.2 验证质量块的非引力干扰第38-40页
    2.4 面向卫星重力测量的指标分解第40-43页
        2.4.1 基于绝对轨道摄动的长波重力场测量第40-41页
        2.4.2 基于长基线相对轨道摄动的中高阶重力场测量第41-43页
    2.5 本章小结第43-44页
第3章 基于光能探测阵列的相对测量系统设计第44-61页
    3.1 引言第44页
    3.2 光能探测阵列相对测量系统的概念设计第44-49页
        3.2.1 相对测量原理第44-46页
        3.2.2 位置确定算法第46-48页
        3.2.3 验证质量块定位误差分析第48-49页
    3.3 光压干扰分析第49-53页
        3.3.1 辐射光压建模第49-51页
        3.3.2 光压干扰的功率谱分析第51-53页
    3.4 实验系统设计与结果分析第53-60页
        3.4.1 相对测量实验装置第53-55页
        3.4.2 实验系统第55-57页
        3.4.3 标校实验和精度评估第57-60页
    3.5 本章小结第60-61页
第4章 验证质量块的掩光能量测量方法第61-92页
    4.1 引言第61页
    4.2 验证质量块的掩光能量测量概念第61-63页
    4.3 测量信号模型第63-67页
        4.3.1 平行光束下的光信号模型第63-64页
        4.3.2 考虑光束发散角的光信号模型第64-65页
        4.3.3 二维位移与测量信号的关系模型第65-66页
        4.3.4 三维位移与测量信号的关系模型第66-67页
    4.4 敏感器系统设计第67-74页
        4.4.1 多敏感器布局设计第67-70页
        4.4.2 敏感器参数设计第70-74页
    4.5 敏感器误差分析第74-87页
        4.5.1 极限测量精度第74页
        4.5.2 光斑尺寸变化第74-76页
        4.5.3 光功率波动第76-77页
        4.5.4 光束发散角第77-79页
        4.5.5 光束中心颤振第79-80页
        4.5.6 光束方向偏角第80-82页
        4.5.7 误差综合第82页
        4.5.8 测量信号模型偏差对误差传递关系的影响第82-86页
        4.5.9 验证质量块三维位移的误差预测第86-87页
    4.6 掩光能量测量方法的实验验证第87-91页
        4.6.1 实验系统构建第87-89页
        4.6.2 标校实验第89-90页
        4.6.3 误差评估第90-91页
    4.7 本章小结第91-92页
第5章 基于掩光能量测量的球体质心位移确定方法第92-117页
    5.1 引言第92页
    5.2 自由转动下的球体表面半径模型第92-98页
        5.2.1 验证质量块的转动动力学第92-96页
        5.2.2 残余力矩和能量耗散的影响第96-97页
        5.2.3 基于球谐函数级数的表面半径模型第97-98页
    5.3 考虑非理想球体特征的测量输出模型第98-103页
        5.3.1 球体质心与敏感器输出的关系模型第98-101页
        5.3.2 敏感器输出的频率特性分析第101-103页
    5.4 基于频率辨识与输出拟合的质心位移确定方法第103-116页
        5.4.1 旋转频率的辨识方法第103-104页
        5.4.2 输出信号的拟合方法第104-106页
        5.4.3 全控制过程的质心位移确定方案第106-107页
        5.4.4 球体转动频率对质心位移确定的影响第107-108页
        5.4.5 仿真分析第108-116页
    5.5 本章小结第116-117页
第6章 内编队引力参考敏感器的任务能力分析与评估第117-144页
    6.1 引言第117页
    6.2 内编队飞行的动力学分析第117-120页
    6.3 匹配频域指标的鲁棒维持控制方法第120-126页
        6.3.1 规范化互质因式扰动系统的鲁棒镇定理论第120-121页
        6.3.2 H∞回路成形法第121-122页
        6.3.3 频域模型和模型不确定性分析第122-124页
        6.3.4 指标约束与开环频率响应设计第124-126页
    6.4 卫星重力测量的任务能力与平台需求分析第126-133页
        6.4.1 维持控制律设计第126-130页
        6.4.2 地球重力场测量性能分析第130-132页
        6.4.3 维持控制对航天器平台的需求分析第132-133页
    6.5 内编队引力参考敏感器的拓展应用概念第133-143页
        6.5.1 自主轨道预报分析第134-140页
        6.5.2 维持控制设计与结果分析第140-143页
    6.6 本章小结第143-144页
结论第144-146页
参考文献第146-158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第158-161页
致谢第161-162页
个人简历第162页

论文共16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绳系InSAR系统构形展开与波束同步控制研究
下一篇:伺服系统滑模控制与干扰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