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桥涵工程论文--勘测、设计与计算论文--桥涵设计论文

人行天桥三维地震响应特性及防落梁措施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10-16页
    1.1 课题的提出第10-12页
    1.2 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第12-13页
    1.3 典型防落梁措施第13页
        1.3.1 设置支撑长度第13页
        1.3.2 设置限位器第13页
    1.4 典型人行天桥第13-14页
    1.5 本文的研究目的第14-15页
    1.6 本文的主要工作第15-16页
第2章 桥梁地震分析理论及人行天桥有限元模拟第16-28页
    2.1 引言第16页
    2.2 桥梁地震分析方法第16-18页
        2.2.1 简单静力分析法第16-17页
        2.2.2 反应谱分析法第17-18页
        2.2.3 动力时程分析法第18页
    2.3 桥梁地震非线性第18-19页
        2.3.1 材料非线性第18页
        2.3.2 几何非线性第18-19页
        2.3.3 边界条件非线性第19页
    2.4 人行天桥地震分析要点第19-20页
    2.5 人行天桥有限元模拟第20-26页
        2.5.1 结构单元的模拟第20-21页
        2.5.2 支座的模拟第21页
        2.5.3 伸缩缝的模拟第21-25页
        2.5.4 防落梁装置的模拟第25-26页
    2.6 本章小结第26-28页
第3章 简支梁人行天桥三维地震响应特性研究第28-50页
    3.1 引言第28页
    3.2 典型算例第28-32页
        3.2.1 工程概况第28-29页
        3.2.2 地震动的选择第29-32页
    3.3 动力计算模型第32-33页
    3.4 三维地震响应特性分析第33-41页
        3.4.1 梁体位移响应第33-36页
        3.4.2 梁端相对位移响应第36-37页
        3.4.3 墩顶位移和墩底弯矩响应第37-38页
        3.4.4 伸缩缝处碰撞力响应第38-41页
    3.5 地震响应影响因素分析第41-48页
        3.5.1 梁体碰撞的影响第41-42页
        3.5.2 梯道的影响第42-45页
        3.5.3 支座滑动性能的影响第45-46页
        3.5.4 支座屈服刚度的影响第46-48页
    3.6 本章小结第48-50页
第4章 梁拱组合人行天桥三维地震响应特性研究第50-72页
    4.1 引言第50页
    4.2 典型算例第50-54页
        4.2.1 工程概况第50-51页
        4.2.2 地震动的选择第51-54页
        4.2.3 跨越结构地震稳定判定第54页
    4.3 动力计算模型第54-55页
    4.4 三维地震响应特性分析第55-61页
        4.4.1 跨越结构的位移响应第55-57页
        4.4.2 梁墩相对位移响应第57-59页
        4.4.3 墩顶位移与墩底弯矩响应第59页
        4.4.4 跨越结构地震稳定性第59-61页
    4.5 地震响应影响因素分析第61-71页
        4.5.1 梯道的影响第61-64页
        4.5.2 支座滑动性能的影响第64-66页
        4.5.3 跨越结构重心高度的影响第66-68页
        4.5.4 横桥向支座间距的影响第68-71页
    4.6 本章小结第71-72页
第5章 人行天桥防落梁措施研究第72-94页
    5.1 引言第72页
    5.2 防落装置及工作机理第72-73页
    5.3 简支梁人行天桥防落效果研究第73-77页
        5.3.1 防落梁设计第73页
        5.3.2 防落梁减震效果分析第73-77页
    5.4 梁拱组合人行天桥防落效果研究第77-85页
        5.4.1 防落梁设计第77页
        5.4.2 跨越结构地震稳定再判定第77-78页
        5.4.3 防落梁减震效果分析第78-85页
    5.5 防落梁减震效果影响因素研究第85-92页
        5.5.1 限位器刚度的影响第85-87页
        5.5.2 限位器自由间隙的影响第87-88页
        5.5.3 伸缩缝间隙的影响第88-90页
        5.5.4 支座横向间距的影响第90-92页
    5.6 本章小结第92-94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94-98页
    6.1 主要结论第94-95页
    6.2 展望第95-98页
参考文献第98-102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02-104页
致谢第104-105页

论文共10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支付宝第三方支付平台风险评估体系研究
下一篇:重庆市老龙洞地下河流域岩溶地下水粪便指示菌环境指示意义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