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5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及应用现状 | 第9-12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 第12-15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3.2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1.3.3 研究方法及思路 | 第13-15页 |
第二章 工程概况 | 第15-25页 |
2.1 工程概况 | 第15页 |
2.2 地质及水文地质概况 | 第15-19页 |
2.2.1 工程地质概况 | 第15-18页 |
2.2.2 水文地质概况 | 第18页 |
2.2.3 不良地质现象及特殊性岩土 | 第18页 |
2.2.4 环境评价 | 第18-19页 |
2.3 工程环境 | 第19-20页 |
2.3.1 地面建筑 | 第19页 |
2.3.2 地面交通状况 | 第19-20页 |
2.3.3 管线状况 | 第20页 |
2.3.4 总体施工方法 | 第20页 |
2.4 暗挖隧道结构 | 第20-23页 |
2.4.1 暗挖隧道工程概况 | 第20-22页 |
2.4.2 暗挖隧道总体方案 | 第22页 |
2.4.3 施工总体原则 | 第22-23页 |
2.5 暗挖法施工引起地表沉降的机理 | 第23页 |
2.6 影响盾构隧道地表沉降的因素 | 第23-25页 |
第三章 地铁一号线谈固站~朝晖桥站项目沉降数据模拟 | 第25-39页 |
3.1 弹塑性有限元基本理论 | 第25-28页 |
3.1.1 有限元法概述 | 第25页 |
3.1.2 ANSYS有限元软件概述 | 第25-26页 |
3.1.3 ANSYS计算原理 | 第26-28页 |
3.2 经验公式估算结果 | 第28-29页 |
3.3 地层结构模型建立 | 第29-32页 |
3.3.1 地层物理力学指标 | 第29-30页 |
3.3.2 拟采用的施工方法 | 第30页 |
3.3.3 计算采用的材料屈服准则 | 第30页 |
3.3.4 建立模型 | 第30-31页 |
3.3.5 开挖过程介绍 | 第31-32页 |
3.4 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32-35页 |
3.5 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际监测结果对比 | 第35页 |
3.6 不同开挖方法对地表沉降的影响 | 第35-38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四章 石家庄地铁一号线谈固~朝晖桥区间三维模拟分析 | 第39-50页 |
4.1 暗挖地铁开挖引起的地表沉降控制标准 | 第39-40页 |
4.2 谈固~朝晖桥区间沉降控制措施 | 第40-41页 |
4.2.1 谈固~朝晖桥区间的预防 | 第40页 |
4.2.2 对谈固~朝晖桥区间隧道的超前防护措施 | 第40-41页 |
4.3 有限元计算模型和计算参数 | 第41-47页 |
4.3.1 无锚固区计算结果 | 第42-46页 |
4.3.2 无锚固区地表沉降结果 | 第46-47页 |
4.4 锚固区对地表沉降的影响效果 | 第47-48页 |
4.5 锚固区范围对地层变形的影响 | 第48页 |
4.6 超前支护对地表沉降的影响效果 | 第48-49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五章 石家庄地铁一号线谈固~朝晖桥区间监控量测方案 | 第50-59页 |
5.1 谈固~朝晖桥区间应急预案 | 第50-51页 |
5.1.1 初期支护拱架变形、发生大面积塌方应急预案 | 第50-51页 |
5.1.2 拆除支撑过程中隧道变形过大应急预案 | 第51页 |
5.2 监控量测项目及重点 | 第51-52页 |
5.2.1 监控量测要求 | 第51页 |
5.2.2 监测依据 | 第51页 |
5.2.3 监控量测的目的 | 第51-52页 |
5.2.4 监测技术手段 | 第52页 |
5.3 测点布置以及施工监测方案 | 第52-55页 |
5.4 监控量测总体要求 | 第55-56页 |
5.5 穿越砂层段加固处理 | 第56页 |
5.6 地表沉降控制技术 | 第56-58页 |
5.6.1 地表沉降影响因素 | 第56-57页 |
5.6.2 地表沉降控制技术 | 第57-58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9-61页 |
6.1 结论 | 第59-60页 |
6.2 展望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