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25页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9-11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1-21页 |
1.2.1 国内研究状况 | 第11-19页 |
1.2.2 国外研究状况 | 第19-21页 |
1.3 研究方法和论文框架 | 第21-23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21页 |
1.3.2 论文框架 | 第21-23页 |
1.4 研究的难点和创新点 | 第23-25页 |
第2章 霍耐特正义观的起点:承认 | 第25-42页 |
2.1 为重建社会批判理论提出承认理论 | 第25-28页 |
2.2 构造承认关系的产生机制 | 第28-32页 |
2.2.1 对黑格尔承认辩证法的吸收 | 第28-29页 |
2.2.2 用米德心理学使承认分析经验化 | 第29-31页 |
2.2.3 三种承认关系维度的划分 | 第31-32页 |
2.3 承认关系的情感维度:爱与自信 | 第32-35页 |
2.3.1 爱与自信的实践关系 | 第32-33页 |
2.3.2 爱与自信的形成逻辑 | 第33-34页 |
2.3.3 个体自我实现以爱的承认关系为前提 | 第34-35页 |
2.4 承认关系的法律维度:权利与自尊 | 第35-38页 |
2.4.1 权利与自尊的实践关系 | 第35-36页 |
2.4.2 权利与自尊的形成逻辑 | 第36-37页 |
2.4.3 个体自我实现以权利的承认关系为基础 | 第37-38页 |
2.5 承认关系的价值维度:团结与自誉 | 第38-42页 |
2.5.1 团结与自誉的实践关系 | 第38-39页 |
2.5.2 社会荣誉的价值与衡量 | 第39-41页 |
2.5.3 个体自我实现以团结的承认关系为激励 | 第41-42页 |
第3章 霍耐特正义观的形成:承认正义观 | 第42-59页 |
3.1 霍耐特与弗雷泽在正义原则上的争论 | 第42-46页 |
3.2 通过承认实现正义的内在逻辑 | 第46-55页 |
3.2.1 现实中对承认的蔑视 | 第46-48页 |
3.2.2 蔑视引发社会冲突的道德动机 | 第48-49页 |
3.2.3 蔑视诊断不公正的社会病理 | 第49-52页 |
3.2.4 从蔑视到承认正义原则 | 第52-55页 |
3.3 改造承认正义观的必要性 | 第55-59页 |
第4章 霍耐特正义观的发展:自由正义观 | 第59-105页 |
4.1 用自由理论改造承认正义观 | 第59-65页 |
4.1.1 重新定位正义观的原则 | 第60-62页 |
4.1.2 三种自由模式之比较 | 第62-65页 |
4.2 法定自由的消极性 | 第65-70页 |
4.2.1 法律为个体构建私人自由空间 | 第65-67页 |
4.2.2 自由在法律限制中得以保障 | 第67-68页 |
4.2.3 消极性导致法定自由的病态风险 | 第68-70页 |
4.3 道德自由的反思性 | 第70-75页 |
4.3.1 道德自由通过反思形成 | 第70-72页 |
4.3.2 道德自由在个体自律中实现 | 第72-74页 |
4.3.3 极端化导致道德自由的病态风险 | 第74-75页 |
4.4 以社会自由为原则的正义观 | 第75-97页 |
4.4.1 个人关系中的社会自由 | 第77-83页 |
4.4.2 市场经济活动中的社会自由 | 第83-89页 |
4.4.3 民主决策中的社会自由 | 第89-97页 |
4.5 从承认到自由的正义观发展 | 第97-105页 |
4.5.1 自由正义观的两个立足点 | 第98-101页 |
4.5.2 自由正义观的社会性特征 | 第101-105页 |
第5章 来自霍耐特正义观的启示和评价 | 第105-141页 |
5.1 对霍耐特社会分析模式的进一步发展 | 第105-107页 |
5.1.1 社会生活领域的再划分 | 第105-107页 |
5.1.2 构建社会自由机制的步骤 | 第107页 |
5.2 全面构建社会生活领域的社会自由机制 | 第107-124页 |
5.2.1 在社会领域中实现社会自由 | 第108-113页 |
5.2.2 在经济领域中实现社会自由 | 第113-118页 |
5.2.3 在政治领域中实现社会自由 | 第118-124页 |
5.3 从自由正义观发展出社会分析框架 | 第124-128页 |
5.4 对霍耐特正义观的历史唯物主义评价 | 第128-136页 |
5.4.1 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批判霍耐特的承认概念 | 第129-133页 |
5.4.2 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看待霍耐特的自由概念 | 第133-136页 |
5.5 霍耐特正义观对中国的启示 | 第136-141页 |
5.5.1 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启示 | 第136-138页 |
5.5.2 构建社会自由机制的现实启示 | 第138-141页 |
第6章 结论 | 第141-146页 |
参考文献 | 第146-154页 |
致谢 | 第154-156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