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5页 |
1.1 电化学发光原理 | 第11-14页 |
1.1.1 湮灭电化学发光反应 | 第11-12页 |
1.1.2 共反应电化学发光体系 | 第12-13页 |
1.1.3 阴极电化学发光 | 第13-14页 |
1.2 电化学发光反应的条件 | 第14页 |
1.3 电化学发光特点 | 第14-15页 |
1.4 电化学发光的发展 | 第15-17页 |
1.5 三联吡啶钌固定化的研究 | 第17-19页 |
1.5.1 传统三联吡啶钌固定化方法 | 第17-18页 |
1.5.2 新型三联吡啶钌固定化方法 | 第18-19页 |
1.6 三联吡啶钌标记探针的制备 | 第19-20页 |
1.6.1 三联吡啶钌衍生物N-羟基琥珀酰胺酯[Ru(bpy)32+-NHS]标记探针的制备 | 第19页 |
1.6.2 SiO_2纳米粒子包被Ru(bpy)32+(RuSiO_2 NPs)的标记探针的制备 | 第19-20页 |
1.7 三联吡啶钌电化学发光法的应用 | 第20-22页 |
1.8 碳纳米管在电化学发光电极修饰中的应用 | 第22页 |
1.9 立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 第22-25页 |
第2章 用于组胺检测的MWCNTs/ZnO/Nafion复合物膜修饰的电化学发光传感器的研究 | 第25-43页 |
2.1 引言 | 第25-27页 |
2.1.1 三联吡啶钌概述 | 第25页 |
2.1.2 组胺概述 | 第25-26页 |
2.1.3 纳米材料 | 第26-27页 |
2.1.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27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7-32页 |
2.2.1 仪器与试剂 | 第27-29页 |
2.2.2 MWCNTs/ZnO/Nafion复合物膜修饰的电化学发光传感器的制备 | 第29页 |
2.2.3 复合物膜制备及检测条件的优化 | 第29-31页 |
2.2.4 电化学发光传感器性能的研究 | 第31-32页 |
2.3 实验结果 | 第32-41页 |
2.3.1 电极打磨效果 | 第32-33页 |
2.3.2 MWCNTs对电信号的放大作用 | 第33页 |
2.3.3 MWCNTs/金属氧化物/Nafion复合物膜中金属氧化物的确定 | 第33-34页 |
2.3.4 实验条件的优化 | 第34-36页 |
2.3.5 Ru/MWCNTs/ZnO/Nafion修饰电极对组胺的ECL响应 | 第36-37页 |
2.3.6 检测范围及检测限 | 第37-38页 |
2.3.7 实验的稳定性及重复性 | 第38-39页 |
2.3.8 干扰性及特异性试验 | 第39-40页 |
2.3.9 实际样品检测 | 第40-41页 |
2.4 讨论 | 第41-4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3章 用于己烯雌酚检测的RuSiO_2纳米颗粒的电化学发光免疫传感器的研究 | 第43-63页 |
3.1 引言 | 第43-47页 |
3.1.1 RuSiO_2纳米颗粒概述 | 第43-45页 |
3.1.2 己烯雌酚简介 | 第45-46页 |
3.1.3 电化学发光免疫法概况 | 第46页 |
3.1.4 研究思路 | 第46-47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7-52页 |
3.2.1 仪器与试剂 | 第47-49页 |
3.2.2 基于RuSiO_2纳米颗粒电化学发光免疫传感器的制备 | 第49-50页 |
3.2.3 电化学发光免疫传感器的表征 | 第50页 |
3.2.4 实验条件的优化 | 第50-51页 |
3.2.5 电化学发光免疫传感器性能的研究 | 第51-52页 |
3.2.6 实际样品检测 | 第52页 |
3.2.7 数据处理 | 第52页 |
3.3 结果 | 第52-60页 |
3.3.1 RuSiO_2纳米颗粒形貌特征 | 第52-53页 |
3.3.2 MWCNTs放大效果 | 第53-54页 |
3.3.3 玻碳电极电化学行为 | 第54-55页 |
3.3.4 实验条件优化 | 第55-56页 |
3.3.5 检测范围及检测限的确定 | 第56-57页 |
3.3.6 特异性、稳定性、干扰性实验 | 第57-59页 |
3.3.7 实际样品分析 | 第59-60页 |
3.4 讨论 | 第60-6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结论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第71-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