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塘湖盆地致密油烃源岩测井评价方法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18页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2.1 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烃源岩测井定性识别技术 | 第11-12页 |
1.2.3 烃源岩测井定量评价技术 | 第12-13页 |
1.2.4 有效烃源岩评价技术 | 第13-14页 |
1.3 研究工区概况 | 第14-15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5 技术路线及关键技术 | 第16-18页 |
1.5.1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1.5.2 关键技术 | 第17-18页 |
第二章 致密油烃源岩特征研究 | 第18-42页 |
2.1 烃源岩岩石学特征 | 第18-19页 |
2.1.1 芦草沟组牛圈湖构造带岩石学特征 | 第18页 |
2.1.2 芦草沟组马中构造带岩石学特征 | 第18-19页 |
2.1.3 条湖组岩石学特征 | 第19页 |
2.2 烃源岩物性特征 | 第19-24页 |
2.2.1 芦草沟组牛圈湖构造带物性特征 | 第19-21页 |
2.2.2 芦草沟组马中构造带物性特征 | 第21-23页 |
2.2.3 条湖组物性特征 | 第23-24页 |
2.3 烃源岩含油性性特征 | 第24-26页 |
2.3.1 芦草沟组牛圈湖构造带含油性特征 | 第24-25页 |
2.3.2 芦草沟组马中构造带含油性特征 | 第25页 |
2.3.3 条湖组含油性特征 | 第25-26页 |
2.4 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 | 第26-40页 |
2.4.1 有机质丰度 | 第26-32页 |
2.4.2 有机质成熟度 | 第32-36页 |
2.4.3 有机质类型 | 第36-40页 |
2.5 小结 | 第40-42页 |
第三章 烃源岩测井响应特征分析 | 第42-57页 |
3.1 自然伽马测井响应分析 | 第42-46页 |
3.1.1 芦草沟组牛圈湖构造带 | 第42-44页 |
3.1.2 芦草沟组马中构造带 | 第44-45页 |
3.1.3 条湖组 | 第45-46页 |
3.2 三孔隙度测井响应分析 | 第46-51页 |
3.2.1 芦草沟组牛圈湖构造带 | 第46-48页 |
3.2.2 芦草沟组马中构造带 | 第48-50页 |
3.2.3 条湖组 | 第50-51页 |
3.3 电测井响应分析 | 第51-56页 |
3.3.1 芦草沟组牛圈湖构造带 | 第51-53页 |
3.3.2 芦草沟组马中构造带 | 第53-54页 |
3.3.3 条湖组 | 第54-56页 |
3.4 小结 | 第56-57页 |
第四章 烃源岩测井定性识别方法 | 第57-67页 |
4.1 多测井曲线组合识别法 | 第57-60页 |
4.1.1 判别函数法 | 第57-58页 |
4.1.2 交会图法 | 第58-60页 |
4.2 ΔLgR法 | 第60-62页 |
4.3 应用效果分析 | 第62-66页 |
4.4 小结 | 第66-67页 |
第五章 烃源岩测井定量计算方法 | 第67-75页 |
5.1 改进的 ΔLgR法 | 第67-69页 |
5.2 多信息融合处理法 | 第69-71页 |
5.3 应用效果分析 | 第71-74页 |
5.4 小结 | 第74-75页 |
第六章 有效烃源岩评价及源储配置初探 | 第75-89页 |
6.1 油源对比 | 第75-78页 |
6.2 有效烃源岩 | 第78-86页 |
6.2.1 S_1定量计算 | 第79-81页 |
6.2.2 有效烃源岩下限 | 第81-82页 |
6.2.3 有效烃源岩分布 | 第82-86页 |
6.3 源储配置初探 | 第86-88页 |
6.4 小结 | 第88-89页 |
结论 | 第89-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96-97页 |
致谢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