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传统礼法合治模式及现代启示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3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第三节 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第四节 研究目标与内容 | 第11页 |
第五节 研究方法 | 第11-13页 |
第二章 中国古代社会的礼和法 | 第13-16页 |
第一节 中国古代社会的礼 | 第13-14页 |
一、礼的起源 | 第13页 |
二、礼的含义 | 第13页 |
三、礼的内容 | 第13-14页 |
第二节 中国古代社会的法 | 第14-16页 |
一、法的古体 | 第14页 |
二、法的起源 | 第14-15页 |
三、法的通义 | 第15-16页 |
第三章 中国礼法合治模式的历史演进 | 第16-25页 |
第一节 礼法异用 | 第16-18页 |
第二节 礼法冲突 | 第18-21页 |
一、“为国以礼”与“垂法而治” | 第19页 |
二、“治人”与“治法” | 第19-20页 |
三、“以德服人”与“以力服人” | 第20-21页 |
第三节 弃礼任法 | 第21-22页 |
第四节 礼法合治 | 第22-25页 |
第四章 礼法合治模式的历史合理性和内在结构 | 第25-34页 |
第一节 礼法合治模式的历史合理性 | 第25-27页 |
一、经济基础:小农经济的基本经济模式 | 第25-26页 |
二、社会组织体基础:宗族为社会基本构成单位 | 第26页 |
三、政治基础:王权专制的政治统治模式 | 第26-27页 |
第二节 礼法合治模式的内在结构和特点 | 第27-30页 |
一、礼法结合、相互为用、综合为治 | 第27-28页 |
二、礼的法律化,伦理关系对法律的渗透 | 第28页 |
三、制定法与判例法、习惯法互相配合 | 第28-29页 |
四、重公权、轻私权,以无讼为价值取向 | 第29-30页 |
第三节 礼法合治模式的运作 | 第30-34页 |
一、修订礼制,梳理纲常名教,使之社会化 | 第30-31页 |
二、以礼入法,使道德法律化,法律儒家化 | 第31-32页 |
三、德礼至上,法律依循道德,使司法道德化 | 第32-34页 |
第五章 礼法合治模式的现代启示 | 第34-44页 |
第一节 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第34-37页 |
一、公民法律信仰缺乏 | 第34-35页 |
二、社会道德缺失 | 第35-36页 |
三、国内外的挑战 | 第36-37页 |
第二节 传统法律思想是中国法治建设的宝贵财富 | 第37-38页 |
第三节 礼法合治模式对中国法治国家建设的启示 | 第38-44页 |
一、肃清礼法合治模式中的思想糟粕 | 第38-40页 |
二、继承礼法合治模式中的道德精华 | 第40-41页 |
三、法治建设形势下礼法合治模式的转型借鉴 | 第41-44页 |
结语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附件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