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缩略词表 | 第12-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2页 |
1.1 蛋白质组学分析方法概述 | 第13-15页 |
1.1.1 基于蛋白质二维凝胶电泳分离-质谱分析(2DE-MS)的top-down策略 | 第13-14页 |
1.1.2 基于肽段液相色谱分离-质谱分析(LC-MS)的bottom-up策略 | 第14-15页 |
1.2 基于凝胶分离的蛋白质组学定量分析方法 | 第15-17页 |
1.2.1 基于凝胶电泳的灰度积分定量方法 | 第16-17页 |
1.2.2 基于凝胶电泳的质谱非标记定量和标记定量方法 | 第17页 |
1.3 大鼠血浆非变性蛋白质组参考谱图建立的意义 | 第17-19页 |
1.4 研究背景和研究内容 | 第19-22页 |
1.4.1 研究背景 | 第19-20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第二章 大鼠血浆样品的制备及非变性微型 2DE条件的建立 | 第22-36页 |
2.1 引言 | 第22-25页 |
2.1.1 非变性微型二维电泳分析方法的发展 | 第22-23页 |
2.1.2 非变性微型二维电泳的标准化和自动化规程 | 第23-25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25-30页 |
2.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25-27页 |
2.2.2 实验动物 | 第27页 |
2.2.3 实验方法 | 第27-30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0-34页 |
2.3.1 非变性微型 2DE对大鼠血浆蛋白质分离条件的优化 | 第30-32页 |
2.3.2 非变性微型 2DE不同大鼠来源、不同取血方式、不同体重、不同种属的大鼠对血浆蛋白分离效果的分析 | 第32-3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第三章 大鼠血浆非变性微型 2DE分离后蛋白质点的质谱分析与非变性蛋白质谱图的绘制 | 第36-68页 |
3.1 引言 | 第36-40页 |
3.1.1 基于液相色谱串联质谱的非标定量分析 | 第36-37页 |
3.1.2 用于蛋白质分析的主要质谱类型及检测原理 | 第37-40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40-46页 |
3.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40-41页 |
3.2.2 实验方法 | 第41-46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6-67页 |
3.3.1 非变性微型 2DE凝胶上大鼠血浆蛋白质点的编号和表观分子量、表观等电点的估算 | 第46-49页 |
3.3.2 对136个非变性微型 2DE上的凝胶点进行LC-MS/MS鉴定及定量分析 | 第49-56页 |
3.3.3 大鼠血浆蛋白质非变性 2DE谱图的绘制 | 第56-63页 |
3.3.4 大鼠血浆蛋白质非变性谱图的分布特点 | 第63-6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四章 基于非变性微型 2DE及定量LC-MS/MS建立的大鼠血浆非变性蛋白质谱图的应用 | 第68-100页 |
4.1 引言 | 第68-70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70-76页 |
4.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70-72页 |
4.2.2 实验方法 | 第72-76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76-99页 |
4.3.1 应用一:CRP基因敲除的SD大鼠及野生型SD大鼠血浆非变性微型 2DE谱图的比较结果 | 第76-79页 |
4.3.2 应用二:压力负荷诱导左心室肥大的大鼠血浆非变性微型 2DE谱图的比较结果 | 第79-83页 |
4.3.3 应用三:对大鼠血浆非变性蛋白质数据集进行蛋白质相互作用初步分析 | 第83-98页 |
4.3.4 应用四:人血浆与大鼠血浆中高丰度蛋白种类差异性的初步比较 | 第98-9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9-100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00-103页 |
结论 | 第100-101页 |
创新之处 | 第101页 |
展望 | 第101-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14页 |
附录 | 第114-11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15-116页 |
致谢 | 第116-118页 |
附图表 | 第118-324页 |
附件 | 第3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