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缩略词表 | 第11-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8页 |
1.1 糖尿病与代谢综合征概述 | 第15-16页 |
1.2. 糖尿病引起的心脏病 | 第16-21页 |
1.2.1 糖尿病及代谢综合征引起的心脏能量代谢转变 | 第17-19页 |
1.2.2. 调控代谢疾病心脏病中糖脂代谢的信号通路 | 第19页 |
1.2.2.1 AMPK | 第19页 |
1.2.2.2 PPARα | 第19页 |
1.2.3. 糖尿病与代谢综合征引起的心肌纤维化重构 | 第19-20页 |
1.2.4. 糖尿病与代谢综合征引起的心脏炎症反应 | 第20-21页 |
1.3 抗糖尿病等代谢病引起的心肌病变药物的开发现状 | 第21-24页 |
1.4 糖尿病性心肌病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 第24-26页 |
1.4.1 糖尿病性心肌病模型的建立 | 第24-25页 |
1.4.2 糖尿病性心肌病模型心功能的评价 | 第25-26页 |
1.5 研究背景,意义和内容 | 第26-28页 |
1.5.1 研究背景 | 第26页 |
1.5.2 研究意义 | 第26-27页 |
1.5.3 研究内容 | 第27-28页 |
第二章 STVNa对STZ诱导的大鼠糖尿病性心肌病心功能的作用研究 | 第28-48页 |
2.1 引言 | 第28页 |
2.2 材料和方法 | 第28-36页 |
2.2.1 实验材料 | 第28-30页 |
2.2.1.1 实验动物 | 第28页 |
2.2.1.2 实验仪器及耗材 | 第28-29页 |
2.2.1.3 实验主要试剂 | 第29页 |
2.2.1.4 主要溶液的配制 | 第29-30页 |
2.2.2 实验方法 | 第30-36页 |
2.2.2.1 大鼠糖尿病模型的建立 | 第30页 |
2.2.2.2 大鼠的分组及给药方式 | 第30-31页 |
2.2.2.3 血流动力学参数测定 | 第31-35页 |
2.2.2.4 糖尿病 12 周和 16 周后大鼠体重、心脏重量的测定和标本处理 | 第35-36页 |
2.2.3 统计学分析 | 第36页 |
2.3 实验结果 | 第36-46页 |
2.3.1 糖尿病造模结果 | 第36-40页 |
2.3.1.1 大体观察 | 第36页 |
2.3.1.2 大鼠血糖 | 第36-37页 |
2.3.1.3 STVNa对大鼠饮食饮水、体重的影响 | 第37-40页 |
2.3.2 STVNa对糖尿病心肌病大鼠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影响 | 第40-44页 |
2.3.2.1 STVNa对心功能的影响 | 第40-42页 |
2.3.2.2 STVNa对心率和动脉压的影响 | 第42-44页 |
2.3.3 STVNa对糖尿病大鼠心脏重量/体重的影响 | 第44-46页 |
2.4 讨论 | 第46-47页 |
2.5 小结 | 第47-48页 |
第三章 STVNa对大鼠糖尿病性心肌病心肌重构的病理切片研究 | 第48-58页 |
3.1 引言 | 第48页 |
3.2 材料和方法 | 第48-51页 |
3.2.1 实验材料 | 第48-49页 |
3.2.1.1 实验仪器及耗材 | 第48-49页 |
3.2.1.2 实验主要试剂 | 第49页 |
3.2.1.3 主要溶液的配制 | 第49页 |
3.2.2 实验方法 | 第49-51页 |
3.2.2.1 大鼠心肌组织石蜡包埋、石蜡块切片 | 第49-50页 |
3.2.2.2 HE染色评价心肌细胞横截面积大小 | 第50-51页 |
3.2.2.3 天狼猩红染色分析心肌纤维化程度 | 第51页 |
3.2.3 统计学分析 | 第51页 |
3.3 实验结果 | 第51-56页 |
3.3.1 STVNa对大鼠心肌细胞横截面积影响 | 第51-54页 |
3.3.2 STVNa对糖尿病心肌病大鼠心肌纤维化的影响 | 第54-56页 |
3.4 讨论 | 第56-57页 |
3.5 小结 | 第57-58页 |
第四章 STVNa对心肌组织mRNA表达的研究 | 第58-71页 |
4.1 引言 | 第58页 |
4.2 材料和方法 | 第58-64页 |
4.2.1 实验材料 | 第58-59页 |
4.2.1.1 实验仪器及耗材 | 第58-59页 |
4.2.2 实验方法 | 第59-64页 |
4.2.3 统计学分析 | 第64页 |
4.3 实验结果 | 第64-67页 |
4.3.1 STVNa对糖代谢和脂代谢相关的主要基因表达影响不显著 | 第64-66页 |
4.3.2 STVNa降低部分炎症和氧化压力相关基因表达 | 第66-67页 |
4.4 讨论 | 第67-6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1-73页 |
结论 | 第71页 |
创新之处 | 第71页 |
展望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8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2-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附件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