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水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垃圾渗滤液生物处理过程污泥胞外聚合物的变化及对污泥特性的影响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1页
    1.1 垃圾渗滤液的生物处理第12-13页
    1.2 胞外聚合物(EPS)概述第13-15页
        1.2.1 EPS的组成及来源第13-14页
        1.2.2 EPS的空间分布第14页
        1.2.3 EPS的提取第14-15页
    1.3 EPS的特性第15-16页
        1.3.1 吸附特性第15页
        1.3.2 EPS的生物降解特性第15-16页
        1.3.3 EPS的亲水性与疏水性第16页
    1.4 反应器运行条件对EPS的影响第16-18页
        1.4.1 基质的类型与组成第17页
        1.4.2 溶解氧对EPS的影响第17页
        1.4.3 温度对EPS的影响第17-18页
        1.4.5 离子浓度的影响第18页
    1.5 EPS对污泥聚集体理化特性的影响第18-20页
        1.5.1 EPS对污泥疏水性与表面电荷的影响第18-19页
        1.5.2 EPS对污泥絮凝能力的影响第19页
        1.5.3 EPS对污泥沉降性能的影响第19-20页
    1.6 课题的提出第20页
    1.7 主要研究内容第20-21页
第二章 盐度对SBR处理垃圾渗滤液污泥胞外聚合物及污泥特性的影响第21-30页
    前言第21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21-22页
        2.1.1 实验装置与运行方式第21-22页
        2.1.2 EPS的提取与分析第22页
        2.1.3 污泥与水质指标的测定第22页
    2.2 结果与讨论第22-29页
        2.2.1 不同盐度下反应器的运行效果第22-23页
        2.2.2 不同盐度下污泥胞外聚合物的变化第23-24页
        2.2.3 不同盐度下污泥理化特性的变化第24-29页
            2.2.3.1 污泥体积指数(SVI)与污泥相对疏水性(RH)第24-26页
            2.2.3.2 不同盐度下污泥的zeta电位第26页
            2.2.3.3 不同盐度下污泥形态的变化第26-29页
    2.3 结论第29-30页
第三章 不同盐度下污泥EPS的变化对污泥特性的影响第30-45页
    前言第30页
    3.1 实验装置与方法第30-32页
        3.1.1 反应器的安装与运行第30-31页
        3.1.2 EPS的提取与分析第31页
        3.1.3 3D-EEM第31页
        3.1.4 红外光谱(FTIR)第31-32页
        3.1.5 聚集实验第32页
    3.2 实验结果第32-42页
        3.2.1 不同盐度下EPS主要组分分析第32-38页
            3.2.1.1 不同盐度下LB-EPS、TB-EPS中蛋白质(PN)与多糖(PS)含量的变化第32-33页
            3.2.1.2 不同盐度下污泥LB-EPS与TB-EPS的三维荧光光谱特性(3D-EEM)第33-35页
            3.2.1.3 不同盐度下LB-EPS与TB-EPS的红外光谱分析(FTIR)第35-38页
        3.2.2 EPS的变化对污泥细胞表面特性的影响第38-42页
            3.2.2.1 EPS的变化对污泥表面zeta电位的影响第38-39页
            3.2.2.2 EPS的变化对污泥疏水性的影响第39-40页
            3.2.2.3 EPS对污泥聚集的贡献作用第40-42页
    3.3 结果讨论第42-44页
    3.4 本章小结第44-45页
第四章 不同曝气强度下污泥EPS的组成与含量的对比第45-56页
    前言第45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45-46页
        4.1.1 反应器及其运行方式第45页
        4.1.2 进水水质及接种污泥第45页
        4.1.3 分析方法第45-46页
    4.2 实验结果第46-54页
        4.2.1 曝气强度对EPS量的影响第46-47页
        4.2.2 不同曝气强度EPS的三维荧光光谱(3D-EEM)第47-50页
        4.2.3 不同曝气强度下EPS的红外光谱(FTIR)以及蛋白质二级结构变化第50-53页
        4.2.4 盐度与曝气强度对污泥EPS的影响第53-54页
    4.3 本章小结第54-56页
第五章 不同反应器类型(UASB与SBR)中污泥EPS的组成以及聚集特性的对比第56-65页
    前言第56页
    5.1 材料与方法第56-57页
        5.1.1 污泥的来源第56页
        5.1.2 分析方法第56-57页
    5.2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57-63页
        5.2.1 好氧与厌氧絮体 3D-EEM结果的对比第57-60页
        5.2.3 两种污泥zeta电位在EPS提取前后的变化第60-61页
        5.2.4 厌氧污泥与好氧污泥EPS的絮凝能力以及两种污泥的聚集率第61-62页
        5.2.5 EPS组成与污泥聚集率的关系第62-63页
        5.2.6 结果讨论第63页
    5.3 本章小结第63-65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65-67页
    6.1 结论第65-66页
    6.2 展望第66-67页
参考文献第67-74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74-76页
致谢第76-77页
附件第77页

论文共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竞技举重后备人才培养现状的分析与对策研究
下一篇:幼儿灵敏、协调能力评价方法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