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3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4-17页 |
1.2 课题来源 | 第17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29页 |
1.3.1 发动机舱内流场散热研究 | 第17-22页 |
1.3.2 强化传热中的双场耦合研究 | 第22-23页 |
1.3.3 发动机舱内流场研究方法 | 第23-29页 |
1.3.4 国内外研究概况总结 | 第29页 |
1.4 论文研究内容 | 第29-33页 |
第二章 发动机舱内散热特性实验 | 第33-44页 |
2.1 反置发动机舱内结构特点与流场散热理论分析 | 第33-36页 |
2.1.1 反置发动机舱内结构特点 | 第33-34页 |
2.1.2 反置发动机舱内流场散热理论分析 | 第34-36页 |
2.2 发动机舱内散热特性实验 | 第36-43页 |
2.2.1 实验目的 | 第36页 |
2.2.2 实验方案 | 第36-38页 |
2.2.3 实验工况与环境设计 | 第38-39页 |
2.2.4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39-40页 |
2.2.5 实验过程 | 第40-41页 |
2.2.6 结果与分析 | 第41-43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三章 发动机舱内散热特性仿真分析 | 第44-85页 |
3.1 发动机舱内流动与传热数学模型 | 第44-63页 |
3.1.1 流动与传热基本控制方程 | 第44-45页 |
3.1.2 湍流模型 | 第45-47页 |
3.1.3 壁面函数改进研究 | 第47-59页 |
3.1.4 散热器数学模型 | 第59-63页 |
3.2 发动机舱内流场仿真验证 | 第63-72页 |
3.2.1 几何模型建立 | 第63-65页 |
3.2.2 网格模型建立 | 第65-67页 |
3.2.3 边界条件与求解设置 | 第67-70页 |
3.2.4 仿真验证 | 第70-72页 |
3.3 发动机舱内散热特性仿真分析 | 第72-83页 |
3.3.1 发动机舱内空气流动分析 | 第72-78页 |
3.3.2 发动机舱内散热分析 | 第78-82页 |
3.3.3 发动机舱内流场散热问题 | 第82-8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83-85页 |
第四章 发动机舱内双场耦合强化散热原理研究 | 第85-113页 |
4.1 散热器的双场耦合强化散热研究 | 第85-103页 |
4.1.1 散热器散热的双场耦合影响机理分析 | 第85-90页 |
4.1.2 散热器强化散热的“大小”对称双场耦合原则 | 第90-100页 |
4.1.3“大小”对称双场耦合原则的实现 | 第100-103页 |
4.2 非散热器高温部件的双场耦合强化散热研究 | 第103-112页 |
4.2.1 高温部件散热的双场耦合影响机理分析 | 第103-105页 |
4.2.2 高温部件强化散热的双场 0°夹角原则 | 第105-106页 |
4.2.3 入流空气速度“辐射状”优化方向 | 第106-112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112-113页 |
第五章 发动机舱前端双场耦合强化散热结构研究 | 第113-138页 |
5.1 前端流场散热问题的双场耦合分析 | 第113-116页 |
5.2 栅条布置方式对前端流场强化散热影响研究 | 第116-120页 |
5.2.1 不同栅条布置方式的前端流场分析 | 第116-120页 |
5.2.2 不同栅条布置方式的前端流场散热特性 | 第120页 |
5.3 格栅轮廓形状对前端流场强化散热影响研究 | 第120-124页 |
5.3.1 不同格栅轮廓形状的前端流场分析 | 第120-123页 |
5.3.2 不同格栅轮廓形状的前端流场散热特性 | 第123-124页 |
5.4“R-F-E”位置关系对前端流场强化散热影响研究 | 第124-134页 |
5.4.1“R-F-E”位置关系对前端流场散热性能影响分析 | 第125-132页 |
5.4.2“R-F-E”位置关系优化 | 第132-134页 |
5.5 散热器导流罩对前端流场强化散热影响研究 | 第134-137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37-138页 |
第六章 发动机舱后端双场耦合强化散热结构研究 | 第138-169页 |
6.1 后端流场散热问题的双场耦合分析 | 第138-141页 |
6.2 散热器导流罩对后端流场强化散热影响研究 | 第141-145页 |
6.2.1 散热器导流罩对后端流场影响分析 | 第141-143页 |
6.2.2 散热器导流罩对后端流场散热特性影响分析 | 第143-145页 |
6.3 导流板对后端流场强化散热影响研究 | 第145-149页 |
6.3.1 导流板对后端流场影响分析 | 第145-147页 |
6.3.2 导流板对后端流场散热特性影响分析 | 第147-149页 |
6.4 右风扇导流罩延长对后端流场强化散热影响研究 | 第149-153页 |
6.4.1 右风扇导流罩延长对后端流场影响分析 | 第149-151页 |
6.4.2 右风扇导流罩延长对后端流场散热特性影响分析 | 第151-153页 |
6.5 左风扇导流罩延长对后端流场强化散热影响研究 | 第153-158页 |
6.5.1 左风扇导流罩延长对后端流场影响分析 | 第153-156页 |
6.5.2 左风扇导流罩延长对后端流场散热特性影响分析 | 第156-158页 |
6.6 减小出风口角度对后端流场强化散热影响研究 | 第158-162页 |
6.6.1 减小出风口角度对后端流场影响分析 | 第158-160页 |
6.6.2 减小出风口角度对后端流场散热特性影响分析 | 第160-162页 |
6.7“散热器-风扇”导流罩组合对后端流场强化散热影响研究 | 第162-167页 |
6.7.1 导流罩组合对后端流场影响分析 | 第163-166页 |
6.7.2 导流罩组合对后端流场散热特性影响分析 | 第166-167页 |
6.8 本章小结 | 第167-169页 |
第七章 基于双场耦合的发动机舱综合强化散热结构 | 第169-180页 |
7.1 舱内流场前后端综合强化散热结构 | 第169页 |
7.2 舱内双场耦合综合强化散热特性 | 第169-177页 |
7.2.1 发动机舱内空气流动分析 | 第169-172页 |
7.2.2 前端散热器强化散热效果 | 第172-174页 |
7.2.3 后端排气歧管强化散热效果 | 第174-176页 |
7.2.4 整舱内强化散热效果 | 第176-177页 |
7.3 改进结构实车验证 | 第177-178页 |
7.3.1 实车测试过程 | 第178页 |
7.3.2 实车测试结果 | 第178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178-180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180-184页 |
参考文献 | 第184-19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96-197页 |
致谢 | 第197-198页 |
附件 | 第1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