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导论 | 第10-19页 |
一、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二、相关文献回顾 | 第11-15页 |
三、本文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第15-16页 |
四、本文的结构与主要内容 | 第16-18页 |
五、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第18-19页 |
第一章 理论分析框架 | 第19-36页 |
第一节 影子银行的基本内涵 | 第19-27页 |
一、影子银行概念的辨析 | 第19-20页 |
二、影子银行的特征与分类 | 第20-24页 |
三、影子银行的主要产品与服务 | 第24-27页 |
第二节 影子银行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 第27-31页 |
一、改变了传统金融机构的经营模式,加速了资金流转 | 第27-29页 |
二、降低货币供给与经济发展间的相关度,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 | 第29-30页 |
三、累积了大量风险,给经济发展带来潜在威胁 | 第30-31页 |
第三节 中国影子银行发展的历史演进 | 第31-36页 |
一、第一阶段——萌芽阶段(1979~2000年) | 第32-33页 |
二、第二阶段——法律完善阶段(2001~2006年) | 第33-34页 |
三、第三阶段——高速发展阶段(2007年至今) | 第34-36页 |
第二章 中国影子银行的信用创造及其规模测算 | 第36-49页 |
第一节 中国影子银行信用创造的机制 | 第36-40页 |
一、金融机构类影子银行的信用创造机制 | 第36-38页 |
二、民间融资类影子银行的信用创造机制 | 第38-40页 |
第二节 中国影子银行信用创造规模测算 | 第40-45页 |
一、金融机构类影子银行信用创造规模测算 | 第40-43页 |
二、民间融资类影子银行信用创造规模测算 | 第43-44页 |
三、中国影子银行信用创造规模综合分析 | 第44-45页 |
第三节 中国影子银行信用创造的社会经济效应 | 第45-49页 |
一、正面社会经济效应 | 第45-47页 |
二、负面社会经济效应 | 第47-49页 |
第三章 促进中国影子银行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 | 第49-58页 |
第一节 完善监管机制与风险防范措施 | 第49-55页 |
一、基于个体层面的监管与风险防范 | 第49-52页 |
二、基于整体层面的监管与风险防范 | 第52-55页 |
第二节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 第55-58页 |
一、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 | 第55-57页 |
二、推动金融机构民营化改革 | 第57-58页 |
结语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后记 | 第61-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