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边采油厂油水井井筒腐蚀控制技术可行性研究与分析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油井腐蚀原因总结 | 第9-10页 |
1.1.1 溶解性气体 | 第9页 |
1.1.2 细菌繁殖腐蚀 | 第9-10页 |
1.1.3 垢下腐蚀 | 第10页 |
1.1.4 高矿化度腐蚀 | 第10页 |
1.2 腐蚀监测技术 | 第10-11页 |
1.3 油井的防腐措施 | 第11-14页 |
1.3.1 投加油井缓蚀剂 | 第11-13页 |
1.3.2 选用耐蚀油井材料 | 第13页 |
1.3.3 利用细菌防腐防垢 | 第13页 |
1.3.4 采用牺牲阳极技术 | 第13-14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第二章 定边采油厂油水井腐蚀因素分析 | 第15-26页 |
2.1 实验仪器、药品与所配溶液 | 第15-16页 |
2.1.1 实验仪器 | 第15页 |
2.1.2 实验药品 | 第15-16页 |
2.1.3 实验所配溶液 | 第16页 |
2.2 实验原理与方法 | 第16-17页 |
2.2.1 水质分析 | 第16-17页 |
2.2.2 室内腐蚀测试 | 第17页 |
2.2.3 现场腐蚀测试 | 第17页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17-23页 |
2.3.1 水质测试结果 | 第17-18页 |
2.3.2 室内腐蚀测试 | 第18-23页 |
2.3.3 现场腐蚀测试 | 第23页 |
2.4 定边采油厂腐蚀因素与机理分析 | 第23-24页 |
2.5 小结 | 第24-26页 |
第三章 固体缓蚀剂的制作及评价 | 第26-41页 |
3.1 实验仪器与药品 | 第26-27页 |
3.1.1 实验仪器 | 第26页 |
3.1.2 实验药品 | 第26-27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27-31页 |
3.2.1 固体缓蚀剂主剂的合成 | 第27-28页 |
3.2.2 缓蚀剂红外表征 | 第28页 |
3.2.3 固体缓蚀剂的制作 | 第28-30页 |
3.2.4 固体缓蚀剂评价 | 第30-31页 |
3.3 实验结果与数据分析 | 第31-40页 |
3.3.1 红外光谱分析结果 | 第31-33页 |
3.3.2 固体缓蚀剂溶解性能 | 第33-39页 |
3.3.3 缓蚀性能 | 第39-4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四章 液体缓蚀剂的合成及评价 | 第41-54页 |
4.1 实验仪器与药品 | 第41-42页 |
4.1.1 实验仪器 | 第41页 |
4.1.2 实验药品 | 第41-42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42-43页 |
4.2.1 喹啉季铵盐的合成 | 第42页 |
4.2.2 喹啉季铵盐(KLLHB)分散助剂筛选 | 第42页 |
4.2.3 KLLHB复配助剂筛选 | 第42页 |
4.2.4 KLLHB-Z缓蚀性 | 第42-43页 |
4.2.5 KLLHB-Z阻垢性 | 第43页 |
4.2.6 KLLHB-Z杀菌性 | 第43页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3-51页 |
4.3.1 KLLHB分散助剂结果 | 第43-44页 |
4.3.2 KLLHB复配筛选结果 | 第44-48页 |
4.3.3 KLLHB-Z缓蚀性评价 | 第48-50页 |
4.3.4 KLLHB-Z阻垢性评价 | 第50-51页 |
4.3.5 KLLHB-Z杀菌性评价 | 第51页 |
4.4 成本分析 | 第51-5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第五章 缓蚀剂现场试验与应用 | 第54-62页 |
5.1 实验仪器与药品 | 第54页 |
5.1.1 实验仪器 | 第54页 |
5.1.2 实验药品 | 第54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54-56页 |
5.2.1 油井环空加药设计 | 第54-55页 |
5.2.2 注水井加药工艺设计 | 第55页 |
5.2.3 KLLHB-Z在油井缓蚀效果评价 | 第55-56页 |
5.2.4 KLLHB-Z在注水系统缓蚀效果评价 | 第56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56-61页 |
5.3.1 油井缓蚀性评价 | 第56-59页 |
5.3.2 注水系统缓蚀性评价 | 第59-61页 |
5.4 结论 | 第61-62页 |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 第62-64页 |
6.1 结论 | 第62页 |
6.2 建议及展望 | 第62-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