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我国当代城市街巷系统复兴策略探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6页
    1.1 研究背景第10-11页
    1.2 研究对象与概念界定第11-12页
        1.2.1 街与巷第11-12页
        1.2.2 日常生活空间第12页
    1.3 研究内容第12-14页
        1.3.1 城市路网理论总结第12-13页
        1.3.2 人本思想与日常生活第13页
        1.3.3 模式建构与实施策略第13页
        1.3.4 相关实践的实证分析第13-14页
    1.4 研究框架第14-15页
    1.5 研究方法第15-16页
        1.5.1 文献查阅法第15页
        1.5.2 比较分析法第15页
        1.5.3 案例研究法第15页
        1.5.4 实证演绎法第15-16页
第二章 国内外城市路网发展与相关研究综述第16-25页
    2.1 我国城市道路系统规划理念与建设的演进第16-21页
        2.1.1 传统街巷与近代道路第16-17页
        2.1.2 宽马路大街区的形成第17-18页
        2.1.3 宽马路大街区的反思第18-19页
        2.1.4 密路网小街区的倡导第19-21页
    2.2 西方近现代城市路网发展历程与研究第21-25页
        2.2.1 二十世纪以前美国与欧洲机动化路网第21-22页
        2.2.2 Radburn模式与邻里单位理念第22-23页
        2.2.3 现代主义城市路网的快速推广第23页
        2.2.4 对现代主义路网的批判与密路网的提倡第23-24页
        2.2.5 当代密路网道路的人性化改良第24-25页
第三章 密路网小街区的困惑讨论第25-35页
    3.1 密路网负面效应相关研究第25-28页
        3.1.1 人居健康问题第25-26页
        3.1.2 交往安全问题第26-28页
        3.1.3 建设与管理问题第28页
        3.1.4 小结第28页
    3.2 典型案例研究Ⅰ——南京万科小街区的实施效果调查第28-31页
        3.2.1 万科九都荟小街区建设背景第28-29页
        3.2.2 万科九都荟小街区建设情况第29-30页
        3.2.3 万科九都荟小街区潜在问题第30-31页
    3.3 典型案例研究Ⅱ——都江堰壹街区的实施效果反馈第31-34页
        3.3.1 壹街区的建设概况第31页
        3.3.2 壹街区的居民概况第31-32页
        3.3.3 壹街区的街道塑造第32-33页
        3.3.4 壹街区的不足思考第33-34页
    3.4 本章小结第34-35页
第四章 密路网+生活街巷模式建构策略第35-43页
    4.1 新模式的基础第35-39页
        4.1.1 场所精神第35页
        4.1.2 路权优化第35-37页
        4.1.3 街巷分级第37-39页
    4.2 新模式的构建第39-42页
        4.2.1 单元到网络的系统建构第39-40页
        4.2.2 日常生活规划体系协调第40-41页
        4.2.3 存量更新与增量营造第41页
        4.2.4 精细化的时段管理第41-42页
    4.3 本章小结第42-43页
第五章 生活街巷设计策略第43-52页
    5.1 底界面策略第43-47页
        5.1.1 共享路面第43-45页
        5.1.2 底面宽度第45-46页
        5.1.3 地方材质第46-47页
    5.2 侧界面策略第47-50页
        5.2.1 高宽比——多途径保证相对适宜第47-48页
        5.2.2 建筑退让——从预留禁止到紧凑鼓励第48页
        5.2.3 连续性——从刻板控制到灵活遵循第48-50页
        5.2.4 对景——从静态立景到移步换景第50页
    5.3 本章小结第50-52页
第六章 公众参与介入生活街巷更新策略第52-55页
    6.1 公众参与的规划趋势第52页
    6.2 街巷营造纳入社区规划第52-53页
        6.2.1 行政人员指导型第53页
        6.2.2 设计师负责型第53页
        6.2.3 社区自发组织型第53页
    6.3 本章小结第53-55页
第七章 应用探索:南京大校场地区生活街巷规划为例第55-60页
    7.1 南京大校场地区规划概述第55-56页
        7.1.1 规划背景第55-56页
        7.1.2 规划条件与资源第56页
    7.2 大校场地区生活街巷规划设计第56-58页
        7.2.1 规划定位第56-57页
        7.2.2 密路网+生活街巷系统第57页
        7.2.3 可行性分析论证第57-58页
        7.2.4 生活街巷设计要点控制第58页
    7.3 本章小结第58-60页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第60-61页
    8.1 结语第60页
    8.2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第60-61页
参考文献第61-63页
作者简介第63-64页
致谢第64页

论文共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城市修补”理念下特色小城镇旅游适应性更新研究--以宁波市鄞江镇中心镇区城市设计为例
下一篇:中国现代城市设计发展历程研究(1980-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