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离心振动台模型试验的锚索抗滑桩抗震技术研究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3页 |
1.1 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第13-20页 |
1.2.1 支挡结构震害 | 第14页 |
1.2.2 抗滑桩抗震机理 | 第14-19页 |
1.2.3 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9-20页 |
1.3 论文研究内容 | 第20-23页 |
第二章 动态离心模型试验原理与设计 | 第23-57页 |
2.1 引言 | 第23页 |
2.2 离心模型试验原理 | 第23-27页 |
2.2.1 基本原理 | 第23-24页 |
2.2.2 相似比尺 | 第24-25页 |
2.2.3 固有误差 | 第25-27页 |
2.3 模型试验平台 | 第27-31页 |
2.3.1 大型多功能土工离心机 | 第27-29页 |
2.3.2 电液伺服液压离心振动台 | 第29-30页 |
2.3.3 模型箱 | 第30-31页 |
2.4 模型试验设计 | 第31-56页 |
2.4.1 背景与试验工况 | 第32-35页 |
2.4.2 预应力锚索微型测试机构 | 第35-41页 |
2.4.3 传感器布置 | 第41-45页 |
2.4.4 传感器标定过程 | 第45-48页 |
2.4.5 材料参数与模型制备 | 第48-54页 |
2.4.6 地震动输入 | 第54-56页 |
2.5 小结 | 第56-57页 |
第三章 单桩式锚索抗滑桩加固滑坡的模型试验 | 第57-73页 |
3.1 引言 | 第57-58页 |
3.2 试验简介 | 第58页 |
3.3 试验结果及其分析 | 第58-71页 |
3.3.1 坡体加速度响应 | 第58-62页 |
3.3.2 桩后动土压力 | 第62-64页 |
3.3.3 桩身动弯矩 | 第64-66页 |
3.3.4 锚索轴力 | 第66-68页 |
3.3.5 地震波的影响 | 第68-71页 |
3.4 讨论 | 第71页 |
3.5 小结 | 第71-73页 |
第四章 排桩式锚索抗滑桩加固滑坡模型试验 | 第73-95页 |
4.1 引言 | 第73页 |
4.2 试验简介 | 第73-74页 |
4.3 试验结果及其分析 | 第74-91页 |
4.3.1 坡体沉降位移 | 第74-76页 |
4.3.2 坡体加速度响应 | 第76-84页 |
4.3.3 桩后动土压力 | 第84-87页 |
4.3.4 桩身动弯矩 | 第87-88页 |
4.3.5 锚索轴力 | 第88-90页 |
4.3.6 桩间距对桩身抗震性能的影响 | 第90-91页 |
4.4 小结 | 第91-95页 |
第五章 普通抗滑桩静动力学性能的模型试验 | 第95-109页 |
5.1 引言 | 第95-96页 |
5.2 试验简介 | 第96-97页 |
5.3 试验结果及其分析 | 第97-106页 |
5.3.1 桩后土压力 | 第97-100页 |
5.3.2 桩身弯矩 | 第100-103页 |
5.3.3 加速度放大效应 | 第103-105页 |
5.3.4 加速度时程与反应谱 | 第105-106页 |
5.3.5 坡顶波型转换 | 第106页 |
5.4 小结 | 第106-109页 |
第六章 普通抗滑桩与锚索抗滑桩抗震性能对比 | 第109-125页 |
6.1 引言 | 第109-110页 |
6.2 对比试验简介 | 第110-113页 |
6.3 抗震性能对比 | 第113-122页 |
6.3.1 破坏现象对比 | 第113-117页 |
6.3.2 坡体沉降位移对比 | 第117-118页 |
6.3.3 坡体PGA放大效应对比 | 第118-119页 |
6.3.4 桩后动土压力对比 | 第119-121页 |
6.3.5 桩身动弯矩对比 | 第121-122页 |
6.4 小结 | 第122-125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5-129页 |
7.1 结论 | 第125-127页 |
7.2 存在的不足与成果展望 | 第127-129页 |
参考文献 | 第129-137页 |
致谢 | 第137-139页 |
作者简介 | 第139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第139-140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140页 |